郭曉花
摘 要:徐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學者,在關于地理地域研究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為當代學者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徐松由于受到當時乾嘉學風的影響,在地理考證方面力求精益求精,堅持文獻考證與實地考察的融合,使得作品研究有理有據,留下了寶貴的研究材料。《西域水道記》是徐松最負盛名的一部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與學術價值。本文在對《西域水道記》加以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其學術特點。
關鍵詞:徐松 《西域水道記》 學術特點 地理研究 西北邊疆史
自古以來,對于中原王朝來說,西域邊疆都屬于域外之地,由于地域限制與社會條件限制,關于其地理特征、社會風俗等方面,歷朝歷代都缺乏詳細的史料記載,即便是有,也多是文人道聽途說而來,缺乏實際依據,錯誤百出。而徐松不畏艱險,對西北邊疆的地形、山脈、水道、關卡等進行了實地的勘測,獲得了詳細的考察數據。同時結合歷代文獻,對文獻中的記載進行考證勘誤,得出了新疆地區較為詳細的地理數據,為西北邊疆史的豐富與完善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一、關于徐松與《西域水道記》的概述
徐松是清朝著名的學者,致力于地理方面的研究,其著作堅持實地考察與歷史考證相結合,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徐松知識淵博,尤以其嚴謹踏實的研究態度,受到了當時學者的推崇。徐松在學術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著有《宋會要輯稿》《中興禮書》《西域水道記》等多部著作,其中以《西域水道記》影響最為深遠。
1810年,徐松被貶新疆,在任職期間,他對西北邊疆之地的各類地理事物進行了實地考察,并結合了當時所能找到的史料文獻,對邊疆的地理特點加以勘誤校正。在《西域水道記》中,徐松以新疆的水道地理特征為線索,對水道沿線的城市、地形、關卡、村落等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同時對沿線地理事物的發展過程、名稱、社會風俗、民族特色、水利情況等加以描述,并繪以圖志,用以佐證。
《西域水道記》具有重要的歷史影響。首先,由于歷代對域外之地的研究與記載都不夠完善,使得新疆發展史上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而這部著作的問世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西北邊疆史,對后世研究新疆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次,《西域水道記》是一部重要的地理學著作,以西域水道特點為主線,穿插了水道沿岸重要的地理事物與地理特征,徐松還根據實地勘察的信息繪制了詳細的地圖,對其中涉及的水系與水域都有著直觀的描繪,為現代研究新疆地區地理特征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再次,徐松在對西域水道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突破了傳統學者僅僅是基于書本研究的局限性,對相關的地理事物進行實地的勘測與考察,獲得了詳細真實的地理信息,并結合相關書籍記載,再對信息做進一步的完善與整理,使之更加具有真實性。徐松的這種實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對當前的地理研究同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最后,《西域水道記》文字簡潔優美,措辭嚴謹,所記載內容多為作者游覽之心得,生動活潑。既能當作游記閱讀,又能基于全篇的系統性做文獻研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二、《西域水道記》的學術特點
1.嚴謹勘察,實事求是。新疆地域廣闊,人煙稀少,且歷代多為少數民族統治,中原學者涉足較少,因此對西北疆域之地的各種地理事物記載較少,且不夠真實。在這之前,眾多學者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足不出戶,僅僅是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工作,并沒有對文獻記載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加以核實。而徐松在貶謫新疆之后,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堅持實事求是,在游歷途中對沿途的各種地理事物認真勘查調研,并繪制相應的地圖用以佐證,他在著作中寫道:“于役回疆,度木素爾嶺……葉爾羌達喀什噶爾,歷三千二百里。其明年還伊犁,所經者英吉沙爾……哈拉沙爾……歷七千一百六十里。”所行路程,超過萬里,每到一處,利用指南針辨別方位,并在隨身攜帶的小冊中記錄下山川河流的地理特征,“至郵舍,則近仆夫、驛卒、臺弁、通事,一一與之講求。”到了驛站,再向附近的人們一一求證,因此徐松所獲得的地理信息屬于第一手資料,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2.文體流暢,內容創新。在《西域水道記》的文體上,徐松主要借鑒了酈道元《水經注》的體例,“遍稽舊史方略及案牘之有關地理者……所以擬《水經》也……即用酈氏注經之例”。做到了以水證地,以地存古,即以水系水道作為主線,并在水文地理特征的基礎上添加相關地理位置的內容,將地理與歷史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了西北邊疆史。但是徐松并不囿于酈道元的文體限制,而是又根據自己的地理知識來做了進一步的創新。由于西域地區氣候干燥,降水稀少,此地河流很少有外流河,多是雪水冰水融化匯集而成,因此不能用中原水系分類方法來進行劃分。徐松巧妙地借助湖泊這一水體來將西域水系分成了羅布、巴勒喀什、哈拉、阿拉克圖占勒、巴爾庫勒、喀拉塔拉嶺西柯、特穆爾圖、噶勒札爾巴什、賽喇木、宰桑、額彬格遜水文體系,具有很強的創新性與系統性,使研究更加方便。除此之外,在《西域水道記》中,還依據西域南北地理特征的不同,將新疆南北幾乎所有的水系進行了不同的劃分,記錄完整而詳細,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正是這種實地考察所得到的詳細地理信息,使得徐松的作品與前人的箋注考釋的研究方法有了本質上的區別,這也是他能夠對水系分類方法加以創新的主要原因。
3.結合方言,辨證術語。西域地區人煙稀少,且多是少數民族,民族種類較多,語言不同,因此各地關于不同地理事物的記載與表述都有不同,甚至因為言語的隔閡使得部分地理事物的名稱以訛傳訛,到最后已經不具備最初的含義了。徐松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在對不同山脈地形進行考證時,從現有資料中的名稱、各少數民族的譯名等出發,將之列舉出來,一一比對,從而對這些地理事物的名稱進行嚴謹的求證。如對水系名稱的考證,“國語曰珂,準語曰烏蘇,西番語曰楚,譯語有兀孫兀蘇者,皆烏蘇之轉音爾”;又比如關于塔里木河名稱的辨證,“準語回語……曰塔里木……又作特里木、鐵里木,皆一音之轉耳”。長期以來西域水名、山名都存在著誤差,而徐松將之一一辨證,為后世學者研究提供較為準確的研究材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4.碑刻拓印,記錄史料。由于徐松“性好碑碣鐘鼎文字,謂足資考證”。當在游歷途中遇見有石碑刻字等,他都會親手將之拓印記錄,細心保存下來將之作為研究的重要資料之一,在《西域水道記》中記載,徐松曾拓印了唐姜行本碑與漢蒲類海之裴碑,這兩份石碑拓文中所記錄的文字,能夠證實漢代文獻中所記載的蒲類海就是他所劃分出來的巴爾庫勒淖爾。他明確地指出了此地自古以來都是中原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政治價值。此外,在《西域水道記》中還記載拓印了部分莫高窟碑刻,為當前關于莫高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5.資料豐富,記載全面。除了對水道沿岸的水文、地形、土壤、礦產等自然地理特征詳細記錄以外,徐松還在著作中對西域地區的各種風土人情、特產等進行了描繪,為當代人們研究新疆發展史與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在《西域水道記》中記載了西北邊疆地區的各種特產,例如和田的玉石、羅布泊的鹽、吐魯番的哈密瓜等,同時還記錄下了中原地區難以見到的冰谷雪峰,“嶺長百里,高百余丈……冰有三色……白如硨磲”。關于西域邊疆的人文民俗等徐松也有著詳細的記錄,在巴勒喀什淖爾的相關記載中,他揮毫數千字,對儺戲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為民間風俗的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此外,在《西域水道記》中,還有著關于西北邊疆交通的記錄,例如交通線路、關隘、軍臺等,徐松對這些交通點的連接沿線的地理、人文特征進行了描述與評價,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三、結語
西域之地歷來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地,但是由于歷代記載文獻較少且不夠充實,對后世研究造成了極大的阻礙。正是由于徐松的《西域水道記》《新疆賦》等作品的問世,為當代研究者們研究西北邊疆史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材料。徐松在《西域水道記》的創作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始終堅持將實地勘察與史料考證這兩種研究方法相結合,將新疆的水文地理特征作為文章的主線,對西域全域的各類地理事物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根據自己的認識對部分觀點進行了創新,使得西域水道特點更加系統化,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對于當前的研究者來說,通過了解徐松《西域水道記》學術特點,能夠進一步挖掘出其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供后世學習。
參考文獻:
[1] 曹博林.徐松及《西域水道記》研究述評[J].西北民族論叢,2015(1).
[2] 朱玉麒.清代西域流人與早期敦煌研究——以徐松與《西域水道記》為中心[J].敦煌研究,2010(5).
[3] 史雷.清代徐松學術轉向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4] 徐松.新疆賦序[G].中國西北文獻叢書本.
[5] 龍萬育.西域水道記序[G].中國西北文獻叢書本.
[6] 徐松.西域水道記[O].杭州古籍版.
[7] 李軍.徐松《西域水道記》論略[J].新疆地方志,2013(1).
[8] 李軍.徐松“西域三種”論略——兼論從“西域三種”到“西域四種”[J].西部學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