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聲音

作家周梅森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是個在場的現實主義作家,不可能脫離現實的政治生態,《人民的名義》是應運而生。當然,這里有個契機。過去近十年我一直在寫這個小說,寫了就扔在那,隔了很久又接著寫。這類小說發表、出版都有一定的阻礙,電視劇更是不容易拍。過去有關部門認識上和政策上都有偏差,對密切關注現實的文藝作品、對觸及到諸如腐敗之類問題的小說和影視,認為可能是負能量,似乎閉眼不看,就不存在似的。現在情況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這次三線聯合,小說、話劇、電視劇,同時比較順利地出來了,完成字數近一百萬字。小說描述的H省政治生態極其糟糕,腐敗觸目驚心。這種情況在我們今天的現實中是存在的,那有什么不能寫的呢?如果怕這怕那,作品就沒法寫。在揭示趙立春、高育良、祁同偉這些腐敗官員的同時,我更著力描寫了新來的省委書記沙瑞金和反貪局長侯亮平等人物,面對腐敗現實的嚴峻斗爭,著力刻畫了李達康、易學習等一批務實官員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近日,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劉心武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他說李劼人是自己“最崇拜的中國作家”,他稱李劼人是被遺忘的文學巨匠。李劼人的小說代表作《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被稱為“大河三部曲”。其中,創作于1935年的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是其公認的最出色的作品。在劉心武看來,小說文本具有魅力,比什么都重要,而《死水微瀾》“文筆好極了”!“真真是可以令人羨慕的筆!”郭沫若也曾高度評價這位昔日同窗的寫作技藝,稱贊其憑借著各種典型人物,把過去了的時代,活鮮鮮地形象化了出來。著名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曾說:“對能夠閱讀并欣賞中國文學的人而言,魯迅、李劼人、沈從文……顯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壇的。”而如今,李劼人其人其文卻鮮為人知。不僅學界和文壇對李劼人的研究和關注甚為稀少,近年來李劼人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推出新版,各方反響亦頗為冷清,令人唏噓。劉心武曾在一場讀者交流會上向來賓力薦李劼人的《死水微瀾》,結果有聽眾問:“作者名字是哪三個字?李杰仁?”“李劼人曾憑借超高的文學造詣享譽文壇,但隨著時間流逝卻逐漸被邊緣化,遭受冷遇。”劉心武為此惋惜不已。“李劼人的文學成就,長期以來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價值和地位被嚴重低估了。是時候撿起來了,他不能再被埋沒了!”劉心武言辭懇切說。
著名作家王蒙日前來到四川省圖書館,向廣大讀者講述“永遠的閱讀”。講座一開場,王蒙就鮮明地指出,要永遠閱讀。他從古人對待閱讀的態度講起,指出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大家都十分推崇閱讀,也誕生了很多倡導讀書的名句。有人質疑,閱讀到底有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其實,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明理。”王蒙說,讀書讀得多,各種道理就知道得多,從閱讀中習得人生智慧。在王蒙看來,讀書也是鍛煉思維的最好方式。“你可以看手機,瀏覽各種東西,但這種方式鍛煉思維的強度,和讀書相比差得太遠,人的思維能力培養,主要途徑是通過語言和文字。”王蒙認為,一個人能從閱讀中得到的東西是無限的。王蒙說,讀書要有一種能力,就是能分析、能辨別、能選擇。“怎么做呢?恰恰是既要認真讀書,又要不斷質疑,不斷地回答這些疑問。”在王蒙看來,閱讀是快樂的,但有兩種快樂,一種是表面的,“傻子”式的快樂,讀到熱鬧、搞笑的內容笑一下;另一種則是苦讀,克服了困難、無知的閱讀。“閱讀的時候瞪大眼睛,在看的時候還需要查查字典、問問老師,這種快樂是淺閱讀所沒有的,是其樂無窮的。”王蒙說,他主張的是苦讀、攻讀,超前讀書。
作家趙本夫日前在新書《天漏邑》的發布會上接受采訪,他說:“從萌發、構思、準備,到最終完成,差不多用了10年。”趙本夫坦言,在《天漏邑》中,不少細節、人物語言,上一分鐘還不知道,寫到那里時就突然出現了,有種靈感即興而來的感覺。趙本夫說,自己在小說創作中,除了追求好看之外,更加看重的一個東西,那就是作品內涵的豐富性。談起對一個作者來講最重要的是什么?趙本夫表示,最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的積累。“一個作家有沒有分量,就是看他的積累,積累就是我們的分量。事實的積累、生活的積累、藝術手段的積累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趙本夫說:“我覺得寫作不在于寫什么,在于怎么寫。文學不要急,我認為寫作是個溫暖的事情。莫負讀者,一旦急功近利,這部作品就很難了。”“閱讀文學作品是快樂的事,沒有人會為了沉重去看小說。”如此,趙本夫說,自己經常把小說寫得好玩、幽默。“如果讀者讀《天漏邑》時能感到片刻快樂,我也會因此而快樂。如果能從作品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那于我就是意外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