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龍 淡昭菊 關迎池
(湖北省當陽市植物保護站 444100)
大棚番茄灰霉病流行規律觀察試驗
田 龍 淡昭菊 關迎池
(湖北省當陽市植物保護站 444100)
通過保護地番茄上灰霉病發生規律的調查研究,基本探明了本地灰霉病發生的條件和時期,有利于在生產上指導大面積防治。
灰霉病;流行規律;試驗
1.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
試驗對象:灰霉病。作物:番茄。品種:金棚一號。
1.2 試驗地
該試驗選在我市長年種植大棚蔬菜的壩陵辦事處蘇河村,為我市蔬菜供應主要基地之一,灰霉病發生嚴重。土質疏松肥沃、排灌方便,PH值在6.67~6.72。
1.3 試驗設計與安排
選擇常年種植番茄或其它茄科蔬菜且近幾年灰霉病發生嚴重的塑料大棚,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選取5個小區,整個大棚內不使用任何殺菌劑,其它管理同常規。
1.4 調查和記錄方法
自定植成活開始調查,每個小區確定5株為調查株,每5d調查1次,分病級記錄病葉數,計算病葉率、病情指數。
番茄灰霉病病葉分級標準: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占葉面積5%以下;
3級:病斑占葉面積的6%~15%;
5級:病斑占葉面積的16%~25%;
7級:病斑占葉面積的26%~50%;
9級:病斑占葉面積的50%及以上(或葉柄折斷)。
1.5 病葉率、病情指數計算方法


表2 各小區病葉率調查整理表

表3 各小區病情指數調查整理表

注:Ai——相應病級對應的病葉數;
i——相應病級;
M——調查總葉數;
n——最高病級數;
2.1 病葉率
病葉率在1月20日~2月6日間相對穩定,保持在1%到2%之間,2月16日為轉折點,呈直線上升,在2月25日達到最大值15.8%,隨后開始平穩下滑(詳見表1、圖1)。
2.2 病情指數
病情指數在2月25日達到最大值7.53,與最大病葉率出現時間相同,而后受到3月4日摘除下部老葉的影響病情指數直線下滑至1.42,隨后緩慢回升至4月4日摘除老葉后又呈直線回落,然后稍有回升后開始平穩下滑(詳見表1、圖1)。

表1 平均病葉率、病指田間調查整理表單位:月/日、%
2.3 各小區病葉率比較
各小區之間病葉率的走向趨勢基本一致,各小區的病葉率均在2月25日前后達到最大值,病葉率最大的小區為5小區23.51。然后受到3月4日農事操作摘除下部老葉的影響,迅速下滑。所有小區的第二峰值分布比較不一致,但均出現在3月以內。在經過4月4日摘除下部老葉的影響后,各小區的病葉率基本呈下滑趨勢(詳細數據見表2)。

圖1 田間調查病葉率、病指折線圖
2.4 各小區病情指數比較
五個小區的病情指數的走勢基本與病葉率的走勢一致,均在2月25日達到最大值,病指最大的小區同樣為5小區,為14.31。次峰值均分布在3月以內。4月以后呈穩步下滑趨勢(詳細數據見表3)。
從小區位置考慮,1號小區和5號小區均處在大棚兩頭的邊緣位置,發病程度略重于位于大棚中間的其他3個小區,但5個小區的發病趨勢基本一致,均在2月25日前后達到最高峰值,3月以內達到第二峰值。
整體分析,大棚在2月中旬~3月為病害流行高峰期,病葉率、病指均達到最大值。氣候原因分析,本地2月、3月氣溫開始緩慢回升,棚內平均氣溫保持在13.9℃~28.0℃之間,大棚內的空氣濕度一直維持在85%以上,形成了利于灰霉病發生的環境,使得2月~3月間大棚番茄灰霉病發生嚴重。1月以前,棚內平均氣溫維持在11.8℃以下,溫度較低,4月以后,溫度迅速升高,棚內平均氣溫在30.0℃以上,可能成為灰霉病發生的抑制因素。
S436.3 文獻識別碼:B
1005-6114(2017)02-009-003
2017-02-21
田龍(1988-),男,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