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啜廣健
聽,在這春風里……
■ 啜廣健
沐浴和煦陽光,三月,在這春風里,我們走進臨猗縣,走到韓玖艷、盧君和武銳曉身邊,去聽一聽基層女紀檢干部的故事。
在剛上任嵋陽鎮紀委書記的前半年時間里,由于處事方式太過忍讓,造成了很多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哭,成了韓玖艷每天的“必修課”。失眠,成了她生活的常態。她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認知能力、交往能力一度產生了懷疑。暫時的低沉迷茫雖使她憔悴但并沒有使她退縮。不甘心、不服輸的韌勁反而促使她不斷反思,給自己加壓。

韓玖艷入戶回訪
正好趕上臨猗縣委巡察辦為期兩個月的巡察,結合工作安排部署,韓玖艷從認真梳理鄉鎮基本情況,了解鄉鎮紀委人員情況著手,通過梳理鎮黨建工作、機關賬務、黨政紀執行情況、紀委三年工作實績、“兩個責任”落實、紀委監督貫徹、黨風廉政建設執行情況,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在辦理案件上事無巨細,認真挖掘每一個線索,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機會。久而久之,她從原來面對辦案時的恐懼到處理手頭任何事務都得心應手,她的理論和心理素質都在提升,在成長中,韓玖艷找回了自己。
韓玖艷告訴記者,她喜歡遇
“你準備多少桌?”
“不多,25桌。咱又不是當官的,不受那規矩限制。”
“臨猗縣婚喪宴請的規定是不超過15桌,限制150人,夏縣的規定是怎么樣的呢?”
“也是15桌。”
這是盧君問及老同學給孩子辦婚宴待客規模時的一段對話。
盧君是臨猗縣工商和質量監督管理局監察室主任,她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相交甚好的夏縣老同學要給孩子辦婚宴,她決定去一趟。
因為婚禮當天要陪父親去看病,所以她決定提前一天去。當她問及同學家里婚宴的規模時,出現了之前的那一段對話。盧君心里想,平心而論,對老同學而言,工作半輩子,同學朋友同事親戚確實很多,可她畢竟是一名黨員,不應該違反規定超標準辦宴席。可回過頭又想,這是夏縣又不是臨猗,過問到問題就問,一個問題,要咨詢好多的人,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想法,總能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紀檢系統業務上的學習需要一個持續長久的積累,才能將理論融會貫通,需要用心領悟,并在實踐中有效地運用。老同學給孩子辦婚宴的規模是不是管得寬了點呢?
經過反復考慮,盧君最后還是決定規勸老同學。即使不起作用,于情于理,自己都問心無愧了。
盧君把老同學拉到一邊,語重心長地說:“盡管你不是副科級以上干部,可你是一名黨員啊,黨員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很高的,你為什么就不能帶一個節儉辦婚禮的頭呢?而且縣里有規定,不能超過15桌的。”老同學爭辯幾句沒有答應。但盧君看得出她的內心也在斗爭。
幾個小時之后,盧君告辭離開了老同學家,踏上了歸途,一路上一直在惦記這個事。
晚上,盧君突然接到老同學的電話,說她決定把婚宴控制到15桌以內。原來,在盧君走后不久,她在夏縣紀委工作的另一位老同學,對她進行了同樣規勸。
夏縣不是盧君管轄地;老同學不是她管轄的人。然而,一個紀檢監察干部所肩負的責任無形也無邊際……
韓玖艷說:“只要按規矩辦事,對事不對人,大家就自然會理解。就看站得正不正,正人先正己,就讓人無話可說,工作也好開展。要明白自己堅守的底線是什么,想明白了,干事也就不會有所為難。”

“太謝謝您了!這么小的事,您也操心,太不好意思了。我家里現在亮堂了,也能看上電視了。”
三月初的一個清早,臨猗縣孫吉鎮紀委書記武銳曉接到了大王村五保戶謝敏強借別人手機打過來的電話。
“又一個案子查完了,可以去見舉報人,能答復了。”2017年2月底的一個晚上,春寒料峭,武銳曉和鎮紀委委員一起去大王村一位舉報人家中答復。開門后,一個70歲左右的老人,手里拿著僅有碗口大亮光的充電小臺燈把她們迎進家門。
院子里、房間里燈都不亮,電視也不能看,家里能照明的只有這個小臺燈。老人還沒吃飯,用臺燈照著在鍋里熱了一個饃饃,就是晚餐。房間太黑,他們就站在院子里答復。
答復完后,武銳曉問老人家里為什么沒電,老人說:“可能是電線老化,沒事,我都習慣了,你們不用管。”
第二天,武銳曉聯系了兩個懂電路的同志,到老人家里仔細檢查了一下,問題不是很大。之前不能看的電視并沒有壞,簡單調了下就好了。照明問題是因為有些電線燒斷了,有的燈泡壞了,只需要更換些電線和燈泡就行。武銳曉馬上到街上買來電線、燈泡、開關等器材,聯系村黨支部找電工給老人換上。
看著家中恢復了照明,電視也修好了,武銳曉和老人都笑了……
(責編:于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