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25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淄博市召開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全國各地文明辦和中央文明委部分成員單位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部分縣(市、區、旗)文明委負責同志齊聚淄博。
在淄川區、臨淄區和淄博高新區等23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平坦的水泥路、整齊的行道樹、封閉式垃圾箱,房前屋后干凈整潔,道路兩旁鮮花盛開……山東美麗鄉村、文明鄉村的典型圖景,展示在全國面前,山東鄉村文明行動第一個五年工作規劃的突出成果,展示在全國人民面前。
六年多的歲月,或許在時間光影里沉淀不出太多歷史的痕跡,但足以完成一段改天換地的征程。在曾經孕育了中華傳統文明一脈的齊魯鄉土大地上,2011年,啟動了鄉村文明行動。這一惠農工程經歷了兩千多個日夜的涅槃和洗練,擺脫著工業化、城鎮化前期難以回避的尷尬困局,正摒棄著數千年遺留下來的舊思想、舊觀念、舊習俗,改變著舊有的生活方式,向著更加現代、更加文明的發展方向轉變。
六年多來,在時代給予的至高點上,古老而簇新的廣大鄉村,吹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文明新風氣,產生了許多與農村民生息息相關的深刻變革,齊魯大地已煥發出新鄉村文明的勃勃生機。
在鄉村文明行動兩個五年規劃之間的關鍵時間節點,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選擇在山東舉行,既是對山東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的最大肯定,更是對山東未來五年鄉村文明建設更上層樓的最大支持與鼓勵。
在剛剛結束的我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新愿景已經繪就,鄉村文明行動的新號角已經吹響,新征程已然開啟。
在未來五年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明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意義、目標方向和任務要求,不斷深化對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認識把握,是山東鄉村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此前提下,運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堅持抓住價值引領這個根本、圍繞美麗鄉村建設這個主題、突出為民利民惠民這個鮮明導向、運用示范帶動這個基本方法、堅持改進創新這個強大動力,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新期待是鄉村文明行動再上層樓的新要求。
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聚焦問題補齊短板,著力提升文明素質,著力清新鄉風民風,著力改善人居環境,著力豐富文化生活,著力推動脫貧攻堅,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針對性實效性。著眼落實《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列出路線圖、時間表,倒排工期、分級負責,質量為先、分類推進,讓更多農民群眾分享創建成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家庭的基礎作用、新鄉賢的帶動作用、外出務工人員的反哺作用和各類志愿者的“生力軍”作用,構建共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力量格局……
新的五年已經開啟,新的要求已經提出,新的路徑正在展開,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產品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的城鄉共同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現代社會轉型,鄉村文明亟待重建
山東是傳統的農業大省,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是孕育齊魯文化的母體和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經歷了近40年的改革開放,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山東,同全國一樣,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二三產業的比重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到2016年底,山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0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9%。但與工業化、城鎮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山東實施鄉村文明行動,就是直面農村現實,是針對經濟社會轉型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突出問題提出的重大決策,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當下,傳統的鄉村已漸入小康,但是農民與市民、農村和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村日益被空心化、邊緣化,基礎設施不配套、公共服務不到位、鄉村面貌臟亂差等問題突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沖擊下,一些鄉村優秀文化精神在流失,封建迷信、黃賭毒等社會不良風氣有所抬頭或蔓延,不少農村因此出現了“精神荒蕪”的苗頭,消解著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傳統美德,也使傳統的鄉村治理結構面臨消弭的窘境。
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新型農民已不滿足于農村臟亂差的環境,不滿足于封閉落后的傳統農村生活方式,更不滿足于貧乏單調的精神生活,他們追求新生活、新風尚的要求迫切,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建設美麗富饒新農村的愿望強烈。
從國際經驗來看,凡是能夠在現代化進程中成功轉型的,首先要解決好農村和農民問題。農民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像拉美一些國家一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無論是韓國“新村運動”還是日本的“造村運動”,都是從解決農村農民具體問題入手,實現了成功轉型。山東正是在考察了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在現代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出鄉村文明行動,把解決農村農民現代化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省文明委副主任孫守剛說:“進入工業化、城鎮化階段,‘反哺農業,改造鄉村是富民強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和階段性重要特征。”山東實施鄉村文明行動,正是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回應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做出的戰略決策。
同時,實施鄉村文明行動也是在補精神文明建設的“短板”。長期以來,農村精神文明領域一直缺乏有效的抓手,成為制約精神文明發展的薄弱環節。鄉村文明行動恰恰找到了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動載體。實施鄉村文明行動,更是依據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做出的,具有實際可行性。孫守剛曾就此指出:“在山東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城市化率超過50%、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鄉村文明不能再步履蹣跚了,必須緊跟時代步伐。”
正是基于上述認知,為了解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突出問題,增強工作的統籌性、針對性、精準性,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順應時代要求和農民愿望,2011年4月, 山東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決策,出臺《關于在全省農村實施“鄉村文明行動”的意見》,省文明委提出了《“鄉村文明行動”責任分工》《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確定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圍繞“三個美起來”的目標,山東在全省啟動實施鄉村文明行動,明確了總體要求、工作目標、工作原則、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并以此為總抓手,以改善農村環境面貌為突破口,以推動移風易俗為切入點,軟件硬件一起抓,加快推進村容村貌、村風民俗、鄉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莊、文化惠民“六大建設”,引領農村生活方式變革,營造新環境,培育新農民,倡導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建設新家園,展示新面貌。
六年多來,山東大地上最民間的鄉野家園,迎來了鄉土文明復興的大時代, 沐浴著史上從未有過的新鄉村文明洗禮。
厚植文明沃土,齊魯大地迎巨變
作為一個時代的鄉土印記,周立波創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山鄉巨變》,創作意圖與敘事指向非常明確,藝術地展現了中國農民的精神風貌,體現了作家對新中國農村的展望,寄寓著他對新農村新生活方式的思考。對于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不無啟示意義。
六年多來,鄉村文明行動厚植鄉村文明沃土,齊魯大地上的“山鄉巨變”隨處可見。泰山腳下、黃河兩岸、運河沿線、濱海之地、鄉野平原……一時間同頻共振、共建共享,形成了這個時代涉及面最廣、與民生最息息相關的一次新生活方式變革,取得了許多可以量化的物化成果,但更多的是那些受到農民歡迎卻又難以量化的精神文明成果。
“我省啟動鄉村文明行動,首先做好規劃先行、文化引領、連片打造和合力聚焦的大文章,在全省廣泛組織發動,營造輿論氛圍,實施項目拉動,強化督導推動。”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明辦主任劉寶蒞直言:“實施六年多來,這項政府工作,也成了黨委的中心工作,形成黨委政府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的高壓態勢,全省各地有著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聲勢和變化都是有目共睹的。”
就像劉寶蒞所言,已變成黨委中心工作的鄉村文明行動,之所以能深入人心的開展,當然是與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分不開。
自鄉村文明行動啟動實施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兩次下發實施意見,寫入省委工作要點和省政府工作報告,列入經濟社會綜合考核。省領導先后作出30余次批示,提出明確工作要求。省文明委先后召開縣鄉以上范圍電視電話會7次,現場推進會6次,組織觀摩300余個村鎮,公布66個省級示范縣(市、區)、89個省級示范鄉鎮,推廣費縣、曲阜、臨淄、昌邑、膠州、萊州、榮成、冠縣、新泰、萊蕪等地經驗做法,有效激發了各地的工作熱情。各級各類媒體互動良好,傳播發聲及時,形成強大輿論壓力,為鄉村文明行動持續升溫、扎實推進營造了濃厚氛圍。
在這樣的氛圍里,實施項目拉動的重大舉措,全面推進從農村人居環境、農民道德素質、農村基層文化抓起,實施了村莊整治、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四德建設、文化惠民“四大工程”,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實現了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突破。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環境”。人與環境雙向互動、和諧共生,良好的人居環境既直觀反映農村的文明程度,也必然促進農民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在實施推進“村莊整治”工程時,以治理農村臟亂差為切入點,以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為突破口,建設優美人居新環境。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意見》,2014年開始全省集中人力和大型機械設備,開展鄉村垃圾清理攻堅戰。僅2014年一年,各級財政就投入資金142億元,完善環衛保潔、垃圾處理體系,先后清理垃圾6000余萬噸。
2015年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召開會議,對率先通過環衛一體化驗收的30個縣(市、區)進行獎勵,對工作后進的50個縣(市、區)負責同志進行培訓。每年進行兩次電話調查,全省排名,通報各市縣主要負責同志,對排名靠后、工作不力的進行問責,在全省形成聲勢浩大的農村清潔運動。2015年7月,各縣(市、區)順利通過省級審核驗收,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鎮村全覆蓋。2016年開始推動農村廁所改造,一年改廁400萬戶,計劃2018年實現全覆蓋。同時,全省開展了鐵路、公路、河流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廣泛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推動農村環境由治理臟亂差向全面美化、提升品位、突出文化特色的階段邁進,農村群眾對村莊環境治理滿意度達到了95%。
在實施“移風易俗”工程項目拉動過程中,首先將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作為改善鄉風民風的切入點,有關部門聯合下發實施意見,2016年7月在萊蕪召開全省會議進行動員部署,9月又在巨野縣召開現場推進會進行調度推動,剛剛又召開全省電視電話會議部署今年重點工作。
在2016年基本實現村村建立紅白理事會、納入村規民約的基礎上,2017年又重點抓了“三個延伸”“三個全覆蓋”和“五項重點工作”。“三個延伸”一是在繼續遏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婚喪儀式辦理水平,強化儀式感,豐富其文化內涵;二是在繼續抓好抵制低俗陋習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婚事高額彩禮的問題;三是在繼續治理殯葬市場亂象的基礎上,落實殯葬基本公共服務,加大公益墓地建設。“三個全覆蓋”是在紅白理事會、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全覆蓋的基礎上,實現紅白理事會培訓全覆蓋。
為進一步提升農民文明素養和生活品質,推進鄉村文明行動向縱深拓展,圍繞居室凈化美化、家庭倫理道德、親子教育、文體娛樂、身心保健等方面,省文明辦、省婦聯面向農村家庭特別是農村婦女大力開展“新農村新生活”培訓,自2014年起,省財政每年撥付經費1000萬元,各級給予經費配套,累計培訓40861期,一半以上的農村婦女骨干接受培訓,對鄉村生活方式帶來深刻影響。
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培育良好鄉風始終是鄉村文明行動的核心和靈魂。以愛德、誠德、孝德、仁德為重點的“四德”工程項目,重在培育農村社會新風尚。在農村突出抓好“善行義舉四德榜”建設,讓更多的善行義舉上榜,在家門口為凡人善舉立傳,營造“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學雷鋒,做山東好人”活動,全省每年選樹村級以上典型10萬多名、縣級以上1萬多名,“中國好人榜”入選數量連續三年蟬聯全國第一,形成了影響廣泛、深遠的好人文化。
文化是農民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讓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是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生活的重要標志。以“讓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為落腳點的“文化惠民”工程項目,提升鄉村文化新品位。連續五年,每年省級財政投入7億多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資金投入25億多元,實施“文化惠民、服務群眾”辦實事工程。目前,全省92 %的村建有文體小廣場,村級綜合文化中心覆蓋率達到94.8%,建成省級以上鄉村學校少年宮1790個,在全省范圍內打造了2公里或15分鐘等形式的文化服務圈。實施“百鎮千村”示范工程,建設100個文化特色示范鎮、各級鄉村文明家園示范村達10894個,成為集中反映鄉村文明行動成果的示范點。
在實施鄉村文明行動中,山東重視機制創新,規劃先行,典型示范,統抓分做,把抓“一把手”與突出群眾滿意度“末端顯示”相結合,強化工作督導推動與考核的落實,提高了鄉村文明行動執行力,有力促進了行動的開展。
一是建立領導責任機制。省市縣普遍成立領導小組,省文明辦會同住建、民政、婦聯等部門分別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重點項目分別由業務主管部門牽頭負責,如建設廳負責環境整治、民政廳負責婚喪嫁娶移風易俗、婦聯負責“新農村新生活”培訓等,各部門根據職能,聯合行動,僅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先后召開7次聯席會議,開展3次專項集中督導調研,有關部門分別抽取業務經費聯合獎補縣(市、區)1500萬元。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分別包重點市、縣(市、區),形成了黨政領導親臨一線掛帥、有關部門協同發力的有效工作機制。
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省財政設立鄉村文明行動專項資金,6年累計投入2.26億元。濟南、青島、棗莊、東營、濰坊、濟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等10個市設立了鄉村文明行動專項經費,其中濰坊市從2011年開始,市財政連續5年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列支獎補資金,每年2000萬元,專項用于鄉村文明建設。
三是建立考核督導機制。將鄉村文明行動作為文明城市、文明縣(市、區)、文明村鎮和人居環境獎等評選的前置條件,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列入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不達標的縣鄉負責人追責免職。自2013年起,每年兩次對全省農民群眾進行電話抽樣調查,從去年起又增加了第三方實地暗訪環節。通過文明委文件、政務微博公開發布調查結果,并向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通報,排名在后的地方負責人要在省級主要媒體做出表態,形成了有力的工作導向,促進各項目標任務很好地落到實處。
經過六年多的努力,鄉村文明行動第一個五年工作目標已全面完成,縣級以上文明村鎮35362個,占全省村鎮總數的47%。農村環境面貌實現了突破性改觀,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鎮村全覆蓋,順利通過國家10部委首批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提前五年完成國家任務。我省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群眾滿意度電話調查的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成為國家驗收的必要程序;建成“善行義舉四德榜”9萬余個,3000多萬人上榜,實現了行政村“善行義舉四德榜”全覆蓋;建成農村紅白理事會8.6萬余個,移風易俗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群眾滿意率達到95%。
春風化雨滿鄉間,文明入心人歡顏。鄉村文明行動,為了農民,依靠農民,真正以人為本,處處可見人性光輝、人文關懷,處處可見農民的擁護,引起中央領導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對“學雷鋒,做山東好人”活動給予充分肯定。劉云山、劉奇葆等中央領導同志對山東“四德”工程作出批示,給予充分肯定,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
2016年在全省農村進行隨機調查,17市50個縣(市)的5012份有效問卷中,知道和了解鄉村文明行動的占94.5%,83.4%的受訪者感受到了鄉村文明行動帶來的變化。
這種變化不僅來自村莊硬化、綠化等看得見的改善,更來自農民自身行為習慣、知識素養的養成,來自內心的充實與愉悅。鄉村文明行動,不但讓齊魯鄉村舊貌換新顏,更讓山東農民的身心得到了極大發展。
新經驗新目標 開啟五年新征程
山東實施鄉村文明行動六年多來,通過實踐探索中,積累了以下經驗:
一是必須堅持黨政主導,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集聚各方力量和資源,形成項目帶動、連片打造、合力聚焦和典型示范的工作導向;二是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規劃工作布局,找準“引爆點”,精準發力,集中抓好牽引性強、帶動性大的項目,做到方向明確,有的放矢,分類指導,軟件硬件一起抓,在薄弱環節和重點任務上實現突破;三是必須堅持群眾參與,發揮農民群眾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民惠民、普惠共享,突出解決農村農民的實際問題;四是必須堅持文化先行和價值引領,突出各項活動載體的思想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把鄉村文化精神的培育、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貫穿于全過程;五是必須遵循規律、順勢而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2016年,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召開以后,山東省文明辦迅速傳達學習會議精神,將全國會議精神和相關工作要求融入鄉村文明行動第二個五年工作規劃中,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轉型升級,建設更高水平美麗鄉村。
2016年10月下旬,在總結前五年工作的基礎上,根據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的工作部署,山東省委、省政府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鄉村文明行動”的實施意見》,在全省組織開展新一輪的鄉村文明行動。總的思路是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以人居環境、鄉風民風、文化生活“三個美起來”為目標,重點實施人居環境、四德建設、新農村新生活、移風易俗、平安村莊、文化惠民“六大提升工程”,力爭到2020年,全省80%的村和鄉鎮達到縣級及縣級以上文明村鎮的標準。
回望前路,鄉村文明行動第一個五年工作目標,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與農民群眾的熱情期盼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開展新一輪鄉村文明行動,山東將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不斷把鄉村文明行動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