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實施鄉村文明行動六年多來,山東農村環境面貌的改善,有目共睹。昔日村中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現象,在過去的六年中,有了巨大改觀,人居環境美起來。
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的改善造福了農民,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農民的審美情趣,改變了農民的衛生習慣,培育出了新農民。
在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白兔丘北村,一排排嶄新的房屋整齊劃一有序排列,房前房后,勤勞的村民種滿鮮花,6月,正是花團錦簇的季節,白兔丘北村也成了城里人眼中的“世外桃源”。“以前俺村廢紙垃圾袋都被風刮到樹上,這才幾年,就大變樣了。現在垃圾出了家門就有人管,家家院里種桂花,不少回來過年的年輕人都不敢認了。”村民質樸的話語,說出了山東鄉村的真實變化。如今,外出的年輕人回鄉,不僅僅是“近鄉情更怯”,還生怕自己走錯了村,進錯了門。
山東,是全國較早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的省份。自2011年4月,山東啟動實施鄉村文明行動以來,就將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作為重要突破口和抓手,列入全省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提出到2014年底基本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2015年底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覆蓋。
2014年4月,恰逢實施鄉村文明行動三周年的節點,以治理農村臟亂差為突破口,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意見》,確定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提出了具體目標任務、完成時限和標準要求。
一是健全環衛工作組織網絡。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帶動“三清、四改、四通、五化”,形成了“黨委主導,政府組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2014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142億元,完善環衛保潔、垃圾處理體系,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三是清理存量生活垃圾。自2014年起,各地集中時間、人力和清掃機械等物力,開展鄉鎮、村居生活垃圾清理攻堅戰,全省累計清理存量垃圾6000余萬噸,垃圾圍村圍鎮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四是強化運行管理。建立日常監督考核制度,保潔隊伍人員收入與作業質量掛鉤,確保日產日清、常態長效。昌邑市、即墨市等地建起市鎮兩級智慧環衛平臺,推行環衛保潔網格化管理,使用環衛通手機等定位、監控設備進行全過程實時監督管理,變人考為機考,顯著提升了環衛作業質量。
五是逐步推開市場化作業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放開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市場,吸引資金、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向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聚集。濰坊、日照、臨沂和昌邑、壽光等30多個市、縣成立了專業環衛保潔公司,50多個縣(市、區)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招標擇優選擇環衛作業公司,簽訂有償服務協議,實現了環衛作業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
到2015年7月,全省132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省級認定,提前半年實現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任務。2015年底的電話調查顯示,全省農村保潔員擁有率98%,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擁有率99%,農村垃圾及時清運率96%,存量垃圾清理率89.5%,群眾滿意度95%。山東先后在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全國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會議上進行典型發言。2016年山東順利通過國家10部委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成為首批通過全國驗收、實現全覆蓋的4個省份之一,提前五年完成國家任務。山東省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群眾滿意度電話調查的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全覆蓋帶動了鄉村道路硬化、環境綠化美化,促進了文明一條街、文體小廣場等陣地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僅要“面子”,更要“里子”。2015年開始推動農村“廁所改造”,臨淄、蓬萊等地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旱廁改造試點,實現糞便污水無害化處理。在萊蕪,鋼城區辛莊鎮的崖下村還用上了“高科技”——小型生物一體化處理設備,讓處理后的水可以用于農田灌溉和園林綠化,成為農村旱廁改造未來發展方向的代表。僅2015年一年,我省就改廁400多萬戶,目前更是完成廁所改造1000多萬戶,占總戶數的67%,計劃到2018年實現全覆蓋。同時,全省開展了鐵路、公路、河流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廣泛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推動農村環境由治理臟亂差向全面美化、提升品位、突出文化特色的階段邁進,農村群眾對村莊環境治理滿意度達到了95%。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筆下描繪出的美麗鄉村田園生活。六年多來,在山東,一座座清潔清新、環境友善的新型村居共同體已然可期,像極了古人筆下的田園景象。如今,行走在這些鄉鎮、村落,遠觀,山青水碧天湛藍;近看,房前屋后一眼凈,一幅幅秀美的鄉村畫卷如幻燈片般接連展現在眼前,令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