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是最活躍的因素,最關鍵的內容,最基本的前提。”山東實施鄉村文明行動六年多的實踐,歸根結底是一切為了農民的“改和變”。
這種改變,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向提升人的文明素養延伸,引領廣大農民更新思想觀念,革除陳規陋習,改進不良習俗,促進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鄉風民風變中求新美起來。這種改變,本質上已成為農村移風易俗的源頭活水,在這股清流的浸潤下,實現守望相助、人和村興。
移風易俗“移”除陳規陋習,村規民約“約”出文明風尚。在時下的山東農村,將移風易俗作為加強鄉風民風建設、實現人和村興的事例不勝枚舉。
鄉村文明行動啟動以來,首先是立足城鄉環境一體化做好規劃,以治理農村人居環境衛生為突破口,緊盯臟亂差率先破題。環境好了,民心自然思變,接下來便是圍繞鄉風民風做文章。
在這篇“文章”里,移風易俗是加強鄉風民風建設的突破口,更是抓手。首先將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作為改善鄉風民風的切入點,有關部門聯合下發實施意見。2016年7月,在萊蕪召開全省會議進行動員部署。9月,又在巨野縣召開現場推進會進行調度推動,2017年又召開全省電視電話會議部署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在2016年基本實現村村建立紅白理事會、納入村規民約的基礎上,2017年又提出“三個延伸”“三個全覆蓋”。2017年6月,省文明辦、省民政廳在濟南舉辦全省移風易俗工作師資培訓班,為推進紅白理事會培訓全覆蓋奠定師資基礎,推動全省紅白理事會成員培訓工作全面展開。目前,全省各市、縣(區)紅白理事會成員培訓工作已相繼展開,初步統計,已培訓人員34457人。為進一步提升農民文明素養和生活品質,推進鄉村文明行動向縱深拓展,圍繞居室凈化美化、家庭倫理道德、親子教育、文體娛樂、身心保健等方面,省文明辦、省婦聯面向農村基層干部、農村家庭特別是廣大農村婦女開展“新農村新生活”培訓,一半以上的農村婦女骨干接受培訓,給鄉村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影響。
在菏澤市巨野縣,移風易俗引發了10萬群眾大討論,全縣推行喪事就餐“一碗菜”,取消二次裝棺,每例喪事費用降幅在4500元至1.5萬元,全縣每年能節約資金1億元,受到農民歡迎。萊蕪市制定了“傳統模式、追悼會模式、社區模式”等喪葬簡辦模板,供不同地域、不同情況的村莊選用。
如果說移風易俗是引領農村生活方式變革,促進農村棄陋俗、驅邪氣、祛歪風的強大精神武器,那么推行善行義舉“四德榜”的做法,無疑是為培育農村社會新風尚注入了新的內涵。
“下一個上榜的是你嗎?”村里宣傳欄上這一句簡潔明快的發問,使日照農村的“四德”榜建設,不但有著見賢思齊的氛圍,而且形成了你做我學、有追有趕的熱潮。
以愛德、誠德、孝德、仁德為重點的“四德”工程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培育良好鄉風始終是鄉村文明行動的核心和靈魂。
不止日照,落點在全省各地農村,山東堅持大處著眼、細處入手、實處用力,以孝德、關愛、互助、誠信為重點,廣泛開展以“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為主要內容的“四德”工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推動形成了“孝誠愛仁”的良好社會風尚。而“四德”榜建設則讓更多的善行義舉上榜,在家門口為凡人善舉立傳,營造“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學雷鋒,做山東好人”活動,全省每年選樹村級以上典型10萬多名、縣級以上1萬多名,“中國好人榜”入選數量連續三年蟬聯全國第一,形成了影響廣泛深遠的好人文化。
道德榜樣、好人文化催生的“文明信用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品牌,正在潛移默化地提升著村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尺度。教化的是一個家庭的家風,凈化的是一座村的村風。
2014年,中宣部在曲阜召開現場會,把“四德榜”山東經驗推向全國。會議認為,善行義舉四德榜是對中國傳統教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