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我國傳統耕讀文明的發源地,是中國人鄉愁的棲息地。在鄉村文明行動中,山東注重將傳統文化基因與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相結合,注重保護與創新相結合,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培植新鄉村文明的參天大樹。
鄉村文明行動實施的“文化惠民”工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這株大樹的主干,而以“讓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為落腳點,推出的各類文化活動開枝散葉后,重在枝繁葉茂地提升鄉村文化新品位。
作為傳統儒學的發源地,山東實施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有著先天優勢,儒學的根原本就厚植于鄉土。
在孔子故里曲阜、孟子故里鄒城,每年的寒暑假,都會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他們來到這里不僅可以游覽名勝古跡,更可以學習儒家經典,這種全新的“游學”方式得到了家長與青少年的一致歡迎。
賈冰,鄒城市杏花村小學的副校長,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當地儒家經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聘講師,他接待過的青少年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臺灣地區的青少年慕名而來?!班u城各鄉鎮都有孟子學堂,老百姓農閑時經常來聽課。過去,老百姓認為,我只管種地,還用學習?現在,大家再忙都會去孟子學堂,孟子學堂已成為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p>
鄉村文明行動實施以來發起的“鄉村儒學”,無疑是儒學走出象牙塔回歸鄉土的一例。如今,在孔子誕生地尼山腳下、在遼闊的魯西北大地、在青州鄉野……以尼山圣源書院為代表的一批儒學研究專家、知識分子,扎根鄉土接地氣,走進鄉村開設講堂,以儒家道德教化群眾,使齊魯鄉土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鄉村儒學現象”。通過孔子學堂、孟子學堂這種獨特的方式,借助山東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植根齊魯村野,開始在潛移默化中回灌鄉土。讓專家學者走出書齋、走進鄉村,如今,“鄉村儒學講堂”已在發源地泗水縣的202個村普遍開設,全省建成近7000個,開展活動3萬多場,400多萬人次參與。鄉村文明行動如春日細雨,滋潤農民心田,在廣闊的齊魯大地上,孕育著全新的鄉村文明新風尚。
讓傳統文化回歸鄉土,山東以鄉村文明行動為牽引,扎根鄉土“種”文化,依托“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做出更多有益實踐。其目的就是讓曾經滋養于鄉土厚壤的傳統儒學這條綿延千年的文化激流,回灌這片孕育它的鄉土。
按照“建好、管好、用好”的原則,山東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文體小廣場等建設,鄉鎮(街道)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1%,農村文化大院覆蓋率達到94.8%,農家書屋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覆蓋,在全省范圍內打造了2公里或15分鐘等形式的文化服務圈,為農民群眾就近參加文化活動提供便利。
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結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山東在積極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進萬家、送歡樂下基層、“心連心”小分隊演出、文藝志愿服務等活動的基礎上,加強對基層文藝團體、文藝者的扶持培訓,發展20萬人的群眾文化輔導團隊、5600家莊戶劇團、30余萬支業余文體隊伍、45萬名業余文體工作者,長期活躍在農村文化一線,在豐富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把文化的種子植入了農民群眾的心田。
“軟件”的提升也需要“硬件”設置的支撐,“鄉村文化記憶”工程的實施為山東傳統文化的回歸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來,加大對農村歷史街區、傳統民居院落和生產生活民俗等的保護,因地制宜建設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室,命名并保護了7個傳統文化鄉鎮、171個傳統文化村落(街區)、66個傳統民居、56個鄉村博物館(傳習所),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笆濉逼陂g投入資金21億元用于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山東國家級非遺項目居全國第二位,建成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9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縣域歷史文化展示完成94.3%,并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我們的節日”,組織開展花會、燈會、廟會、歌會、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動,讓農村留住鄉韻,使群眾記住鄉愁,把鄉村打造成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文化之鄉、精神家園。
文化,是農民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讓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是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生活的重要標志。實施推進鄉村文明行動六年多來,山東順應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熱切期盼,大力實施“文化惠民、服務群眾”辦實事工程,把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有機結合,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保護傳承鄉村鄉土文化,促進了農村文化繁榮和發展,滿足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