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瀟
泰山腳下、黃河之畔,矗立著一座具有140多年歷史的現代化大型軍工企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山東北方現代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這里曾是清代山東機器局舊址所在地。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清政府批準在山東濟南創設山東機器局。這里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以蒸汽動力進行機械化生產的軍工機構,被譽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先驅”“山東近代國防軍工的發端”。
6月21日,《山東畫報》編輯、記者來到了這個百年軍工老廠,探尋山東軍工逐夢起點。百余年前建立的山東機器局公務堂,碾藥器的碩大碾盤被人們重新安置,如同神圣的日晷,將時光回溯到了近一百五十年前山東軍工開啟尋夢之旅的崢嶸歲月。
風雨尋夢 衛我河山
走進工廠的歷史陳列室,在工廠黨群工作處處長王勇的介紹中,一幅歷史的畫卷逐漸展現在我們眼前。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清王朝封建帝國的大門,中國社會從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之時,近代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覺醒,積極探尋實現“富國”“圖強”的舊邦新命。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向清廷密請在山東的沿海要地屯兵設防,力主整頓衙門,提出加強海防六條事宜。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初,發生英國侵略云南事件,中英談判期間,忽有英、美、法等國多艘軍艦闖進煙臺港,傳說“英國水師提督兵船隨機到煙,帶有公文赴津”。這引起丁寶楨高度警惕,他認為“必系為滇事未結,借此為要挾之具”。為此,丁寶楨一面在沿海布防,一面上書清廷“加強海防,抵御倭寇,軍火自給”,并多次與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協商關于設機器制造局與派員出洋考察等諸多事宜。1875年8月,丁寶楨派熟悉洋務的道員張萌恒等去天津機器局實地考察,并再次上書總理衙門,李鴻章始舉上海制造局技術人員徐建寅(中國近代化學先驅、船舶制造專家徐壽之子)來山東協助丁寶楨籌劃建局事宜。
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在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下,光緒元年十月十一日,清政府正式批準丁寶楨關于設立機器局的奏請。建廠的第一步是遴選廠址。徐建寅經過實地勘察和多方了解,最終在不切近海口、水陸運輸便利、附近盛產煤鐵的濟南城北郊,選址建造山東機器局。在徐建寅看來,選擇此地有“三利”:“設廠內地,不為彼族所覬覦,萬一別有他事,仍可閉關自造,不致受制于人,利一也;附近章丘、長山等縣,煤鐵礦產素饒,民間久經開采,但就內地采料,已覺取資無窮,縱有閉關之時,無虞坐困,利二也;秦、晉、豫、燕、湘、鄂各省,由黃運溯流而上,一水可通,將來制造軍火有余,可供各省之用,轉輸易達,利三也。”鑒此,丁寶楨對此選址極為滿意,山東機器局的建設隨后啟動。先后花費七十余萬兩白銀,購地三百畝,于公元1876年建成機器廠、生熟鐵廠、木樣廠、畫圖房等基礎設施,主要生產火藥、槍、彈等軍品,山東大地從此鋪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百年軍工歷史畫卷。
作為中國無煙火藥的誕生地、中國近代國防工業的先驅、山東近現代工業的發端,山東機器局帶著歷史的使命應運而生。與同期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和金陵制造局不同的是,由于丁寶楨開始意識到技術自主的重要性,因此,山東機器局在廠屋建造、機器購置安裝及槍炮制造等方面,雖然“借取洋法”,但都是在引進和消化吸收西方技術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建造的。此舉非同凡響,從此改變了洋人操縱中國軍事工業的歷史。創建過程中,丁寶楨感嘆道:“中國知用洋槍而不能自造洋槍,非受制于洋人,即受騙于洋行,非計之得也。”為此,他立志要把山東機器局打造成為一個能夠同時制造槍炮彈藥、自成體系的新式軍火工廠,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實現“如格林、克虜伯各炮,林明敦、馬氏呢”等均可“自行添造,不必購自外洋”。中國近代化學先驅、船舶建造專家、山東機器局第一任管帶徐建寅的父親徐壽,親手繪制了山東機器局火藥機器圖樣,這是中國第一張彩色機器機械制圖,山東機器局的機器據此建造。為保密起見,丁寶楨一再叮囑徐建寅:建廠造屋及備辦機器,不準雇募外洋工匠一人,以免日后由外人操縱居奇,這于廠、于國家都有利。按照這樣的思路辦廠,山東機器局獨立自主創設、勤儉節約辦廠、自力更生發展,得到當時有識之士的贊賞。為加強管理,山東機器局發揚“格致”精神,建立公務堂、格致堂,從而確保了軍品質量。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山東巡撫福潤在一次上奏時說:“山東機器局創設多年,從未募一西人,是以經費較為節約,而制造各種軍火,悉皆精良適用……與外洋制造無異……具見各員匠堅忍耐勞,獲茲成效”。
公元 1884 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同時加強海防建設,軍火需求大增。在這種情況下,山東機器局的生產達到空前規模。從山東機器局歷年產量看,軍火產量最多的年份是公元 1884年至公元 1886年中法戰爭及海防吃緊時。另外,山東機器局所產的軍火由清廷調撥給登榮水師、煙臺練軍等山東駐軍,以及四川駐軍等,用于抵御外敵。1881 年,山東機器局調撥部分軍火支援吉林,運去大量火藥和 60萬粒銅帽。所有這些歷史事實表明,山東機器局在抵御外寇方面確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近代以來民族復興的尋夢征程上,譜寫了一曲民族志氣歌。
星火一簇 志在燎原
翻閱厚厚的廠志,泛黃的紙頁記載的不僅是一部軍工報國的奮斗史,也是一部黨領導的民族救亡抗爭史。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后,山東機器局由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接管,更名為山東兵工廠。1924年張宗昌督魯后接管兵工廠,1925年將德州兵工廠并入其中,更名為濟南新城兵工廠,工人總數達到兩千五百余人,主要生產槍彈、火藥及軍械機器設備。1928年濟南新城兵工廠由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濟南“五三慘案”期間,兵工廠損失嚴重,停產一年多。1929年5月恢復生產,更名為濟南兵工廠,生產七九步槍、機槍、槍彈和木柄手榴彈。抗日戰爭爆發后,兵工廠精干力量和設備向西安轉移。解放戰爭初期,兵工廠一度被國民政府所掌控。1948年濟南解放后,兵工廠又重新回到人民的懷抱。
透過歷史的煙云,我們發現,兵工廠還是中國共產黨在山東最早開展活動和建立革命聯系的場所,是山東軍工戰線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全國各地開展工人運動。1923年,山東兵工廠開始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中共一大代表、山東早期共產黨組織負責人王盡美等,曾來廠宣傳馬克思主義,宣揚共產主義,鼓動無產階級革命。1928年底,兵工一廠、二廠先后建立黨支部,發展了一批新黨員,軍工星火從此在工廠點燃。
1933年春,兵工廠黨支部重建,石哲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張洪濤、陳德林同志分別負責黨支部的組織、宣傳工作。1934年,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幾次遭到破壞后,兵工廠黨支部與鄉師黨支部加強聯系,在工廠附近的五柳閘,重新組建濟南市委。1935年冬,山東省委再次遭到破壞。兵工廠黨支部在石哲、張洪濤等同志的領導下,積極與鄉師黨支部配合,以隱蔽、機智斗爭的方法,用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的名義,沿津浦、膠濟鐵路線段散發《告全省各界同胞書》,及時有力地揭露敵人陰謀,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兵工廠黨支部后來被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負責人譽為“堅強的黨支部”。1936年12月,黨支部書記石哲同志被捕,張洪濤同志接任黨支部書記。1937年秋,日本侵略軍逼進山東,工廠奉令遷往西安。在抗敵御侮的烽火歲月里,兵工廠黨支部始終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團結和凝聚一大批進步工人日夜加班、埋頭苦干,亦兵亦工、浴血奮戰,有的工人走上革命道路,有的工人在戰斗中犧牲,為民族救亡運動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濟南解放后,兵工廠廣大干部職工在黨的領導下,克服生產設備嚴重不足、原材料極其短缺、生產環境復雜艱險等諸多困難,日夜不停地組織生產,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國成立,做出重要貢獻。據廠志記載:“到1948年的11月、12月,即能月產手榴彈、迫擊炮彈2萬發,信號彈4000個,雷管、炸藥生產任務均如期或超額完成任務。1949年,生產迫擊炮彈32.103萬發,信號彈、照明彈29.145萬個,雷管247.09萬個,有力支援了‘淮海‘渡江等各大戰役。”1950年冬,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全廠上下發揚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下“戰表”、表決心,自動與工廠簽訂生產合同,硝銨炸藥、雷管、導火索等主要產品的產量成倍增長。為此,工廠多次受到中央軍委總后勤部和華東軍區的表揚。
格物致知 精誠報國
新中國成立后,兵工廠煥發出勃勃生機。建國后,工廠更名為山東化工廠,先后隸屬于國家重工部、一機部、三機部、五機部、兵器工業部,與共和國一同走進激情燃燒的歲月。改革開放后,工廠隸屬于兵器工業部,并按照國家關于軍轉民的要求,將發展重點轉向民品,后更名為山東北方現代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正值軍工行業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渡時期,工廠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幾近破產。
面對這樣的困境,工廠黨委團結帶領全廠廣大職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迎難而進,銳意進取。他們從歷史中尋覓“格致”精神,汲取歷史智慧,同時從軍民融合戰略中尋找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眼富國強軍,堅守拳拳報國之志,追逐民族復興之夢,團結一心、拼搏進取,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在那個艱難的年代,我們工人都是白天工作,晚上還要開會學習,接受黨的教育,學習先進文化,我們沒有所謂的私人時間,更沒有娛樂消遣時間。大家顧不上老人和孩子,一心撲在廠里,努力為國家建設做貢獻。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國家需要我們的努力。我們堅信只有國家富強了,大家的生活才會變好。”曾任車間主任、副廠長、工廠黨委書記的姜同學這樣說。
“通過優化和調整產品結構,集中力量做強、做大優勢支柱產品,充分利用有形和無形資產資源,工廠經濟效益逐年提高,而建廠初期就設有的以產品研發和質量檢測為主的‘格致房保存至今”,山東北方現代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楊素玲告訴記者,“歷經一百多年軍工生產的歷史積淀,工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格致文化,并逐漸成為工廠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和不斷發展的內在靈魂。”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軍工企業最根本的東西是忠誠,然后是奉獻。不斷適應國家的需要,利用‘格物致知的精神不斷創新,將產品做到極致,這是我們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由格物致知衍生出來的‘傳承、創新、卓越、共享八字精神,可以體現我們企業一百四十多年的文化根脈。我們共享發展成果,并盡到社會責任,為國家做貢獻。”山東北方現代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揚這樣說。
百年軍工史,矢志報國情。撫今追昔,波瀾壯闊。這個百年軍工企業是無數為祖國和民族做出貢獻的軍工企業的寫照,是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縮影,濃縮著中華民族近代百年的歷史滄桑,見證著中國軍工由弱到強的發展軌跡,鋪展著山東軍工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歷史畫卷。格致鑄魂,天道酬勤。走過一百四十多年的風雨歷程,今天的企業廣大干部職工,正滿懷信心地走在富國強軍的新征程上,砥礪奮進,筑夢前行,譜寫軍民融合發展的時代新篇章。他們更加相信這樣一句話:“今天播下兵器春天的希望,明天收獲基業長青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