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曄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占領盧溝橋,中國進入全面抗戰(zhàn)階段。同年9月,日寇侵入山東。毛澤東、黨中央適時作出“派兵去山東”的戰(zhàn)略部署。適應抗日戰(zhàn)爭形勢任務要求,從1938年3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山東各地抗日武裝紛紛奔向抗日的前線,與此同時,開始組建隨軍修械所和兵工廠。山東人民軍工由此起步并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fā)展壯大。無論是抗戰(zhàn)初期并不起眼的“一擔挑”,還是全面抗戰(zhàn)期間隨軍而建的修械所,以及在解放戰(zhàn)爭年代建立的規(guī)模較大的兵工總廠,山東軍工人以自己的赤膽忠心、聰明才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6月27日,《山東畫報》編輯、記者一行,驅車輾轉三個小時,來到位于魯中深山密林中的山東特種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公司前身是山東兵工總廠。由于輾轉于膠東、魯南、魯中等多個地域,工廠已無多少舊物可尋,我們只能從史館的歷史遺存中披沙瀝金,尋找那些支離破碎而又震撼心靈的山東兵工往事。
通過一天的采訪,我們深深感到:軍工人,戰(zhàn)斗激烈時是持槍作戰(zhàn)的軍人,戰(zhàn)斗間隙又是修造槍炮的工人,他們與人民軍隊相向而行,與革命戰(zhàn)爭形影相隨;他們大都不在作戰(zhàn)前線,但同樣經歷著血與火的淬煉,同樣渴望著勝利的榮光。在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在“還我河山”的喊殺聲中,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制造出大批武器彈藥,演繹了鐵骨錚錚的山東軍工傳奇!
根苦而花香 春意送遠方
由濟南到淄博的路上,兩位熱忱的“軍工二代”侃侃而談,開始向我們講述他們最熟悉的軍工前輩的零星片段。三個多小時后,我們順利抵達位于深山密林中的山東特種工業(yè)集團。
這里交通閉塞、磚瓦斑駁,并不起眼的街道、建筑以及風物形貌,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走進廠區(qū)廠房,濃濃的“機械味”撲面而來,車間里排列著的大型車床、銑床、刨床,都是昔日的生產設備。與如今精致的數控機床相比,這些機械設備自然顯得老舊粗糙,但在當年它們卻是無比珍貴的寶貝。山東人民軍工從誕生之日起,秉承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展現的就是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品格。今天,在山東特種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的史館里,我們驚喜地發(fā)現,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年代的山東軍工歷史,就濃縮在這個狹小的史館空間里。
山東籍著名作家馮德英,以山東特種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棲霞縣蘇家店鄉(xiāng)后寨村膠東兵工一廠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小說及電影《苦菜花》,歌頌了膠東人民在抗戰(zhàn)時期無私奉獻犧牲的精神,英雄人物紀鐵工的形象就是山東抗日烽火中人民軍工英雄形象的真實再現。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fā)動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山東各地抗日武裝力量迅速行動起來,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中。到1938年底,黨領導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山東抗日武裝迅速發(fā)展到三萬余人。山東海陽的地雷戰(zhàn)、棗莊的鐵道游擊隊等抗日武裝,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發(fā)展壯大,給狂妄的日寇以沉重的打擊。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敵強我弱、實力懸殊的戰(zhàn)爭。當時中國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工業(yè)基礎薄弱,只能生產輕武器。而隨著抗戰(zhàn)形勢的深入發(fā)展,武器彈藥消耗不斷增加,抗日前線急需大量武器彈藥。山東抗日根據地各部隊根據黨中央、毛澤東關于“每個游擊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的程度,使游擊戰(zhàn)爭無軍火缺乏之虞”的指示精神,開始籌劃建立自己的修械所。
“苦菜花開香又香,朵朵鮮花映太陽;受苦人拿槍鬧革命,永遠跟著共產黨。”這首耳熟能詳的《苦菜花》電影插曲,唱出了山東軍工戰(zhàn)士對黨和人民解放事業(yè)的無限忠誠與堅貞。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生死時刻,伴隨山東抗日軍工建設,一些打鐵的、焗鍋的、焊壺的、釀酒的、做木工的、造鞭炮的民間手工業(yè)者,挑起虎鉗、銼刀、紅爐、鐵錘、風箱等簡陋的工具,紛紛奔赴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修械所和兵工廠,從而誕生了被譽為“一擔挑”的隨軍修械所,孕育出山東人民軍工這支“步行鐵軍”。
山東軍工往事,至今活在老軍工人的記憶中。廠里許多老職工堪稱那段歷史的見證者,他們所經歷的故事,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檔案。“手榴彈三廠組建之初,那是一無所有,甚至要到農田里去找修子彈的人,破子彈修好了就送往前線。最危險的是造地雷,自己掐藥、自己挪管、自己土夯,一不小心就炸了,炸碎棉衣是輕的,有的工人手指頭都被炸斷了。”憶起崢嶸歲月,90多歲的軍工前輩杜文明,深情傾訴,潸然淚下。
正是懷揣著這種無悔奉獻、敢于犧牲的精神,山東軍工人從修修補補到仿造研發(fā),將生產的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到抗日前線。1941年5月,膠東兵工五廠與第一兵工廠合并不久即試制出第一批“一五式”輕機槍,時任膠東反投降指揮部總指揮的許世友視察試槍演習,并題詞“無堅不克”。1943年,膠東兵工廠三廠奉命將生產的捷克式輕機槍、擲彈筒送至延安參加展覽。得知完全是山東軍工人自己制造的武器后,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連連夸贊道:“好,沒想到,了不起!” 穿越歷史的硝煙,跟隨老軍工人重溫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感動,更是山東軍工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情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精神。“過去干軍火的軍工工人,從不怕苦怕累,也不怕犧牲,為的就是盡早消滅日本鬼子,把他們趕出中國去!”山東特種工業(yè)集團工具分廠原書記、抗戰(zhàn)老兵費立寶回憶道。
1945年,歷經十四年浴血奮戰(zhàn),四萬萬中國人民終于迎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歷經血與火淬煉,山東抗日根據地發(fā)展成為人民兵工基地之一。默默無聞的“泥腿子”軍工人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建立了“一擔挑”修械所,孕育創(chuàng)造的“永遠跟著共產黨”的苦菜花精神,一同載入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史冊。
然而,就在舉國歡慶抗戰(zhàn)勝利的時刻,蔣介石悍然撕毀“停戰(zhàn)協定”,對解放區(qū)發(fā)起全面進攻,隨后將山東作為重點進攻地區(qū)。為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渴望和平的山東人民軍工再次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新的軍備生產中。深陷戰(zhàn)火,軍工人奮不顧身。1947年4月,膠東兵工四廠接到緊急任務,一個月內必須生產一萬發(fā)“八二式”迫擊炮彈。全廠上下齊動員,男女老少加油干,在當地群眾全力支援下加緊生產,終于按時完成任務,為奪取孟良崮戰(zhàn)役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全廠因此獲“集體一等功”的榮譽稱號。
據《華東財辦山東工礦部一九四八年軍工生產統計》記載:“1948年膠東兵工廠生產火炮472門,炮彈96.8萬發(fā),其中100毫米以上重迫擊炮彈66000多發(fā)。”在山東人民軍工的強力支援保障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取得萊蕪戰(zhàn)役、孟良崮戰(zhàn)役、濰坊戰(zhàn)役、濟南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等重大戰(zhàn)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隊迅速土崩瓦解,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赫赫戰(zhàn)功。在向黨中央呈報的一份材料中,粟裕將軍寫道:華東戰(zhàn)場作戰(zhàn)所需武器彈藥,百分之七十來自膠東。
1949年,山東地區(qū)全面解放,集中優(yōu)勢力量發(fā)展兵器制造、支援全國解放,成為山東人民軍工的重要任務。1月28日,華東財政經濟辦事處工礦部第一軍工局將所屬魯中二廠、三廠和濱海五廠、八廠以及魯南十廠、魯中六廠、魯南九廠的主要部分遷至博山區(qū),合編組建山東兵工總廠。兵工總廠的建立,標志著黨領導山東人民軍工發(fā)展達到了一個新時期。
皇皇苦菜花 一歲一枯榮
“苦菜花開滿地黃,烏云當頭遮太陽;鬼子漢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時得解放”,苦菜花的根是苦的,但開出的花是香的。在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里,堅定地跟著共產黨奮戰(zhàn)在戰(zhàn)斗前線的人民軍工隊伍,英雄輩出、人才濟濟,涌現出曹曰嵐、祝榆生、王旭久等一批英雄模范,他們就像一朵朵苦菜花,在齊魯大地上散發(fā)著縷縷清香。
被譽為魯中軍區(qū)創(chuàng)造英雄、勞動英雄的兵工技師曹曰嵐,1951年9月擔任山東人民兵工廠直屬廠廠長。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為黨的兵工事業(yè)嘔心瀝血,和技術攻關組的同志們一道,先后制造出壓力機、拔長機、壓尖機、切藥機、收口機等五部武器彈藥生產專用機器,提高了武器彈藥生產能力,使山東軍工由手工作業(yè)向半機械化生產轉變,復裝子彈產量每星期提高3500發(fā),最高月產可達10萬發(f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線。1944年,曹曰嵐帶領兵工戰(zhàn)士將沂水葛莊殲滅戰(zhàn)中繳獲的一門日本“四一式”山炮修好。在此后的戰(zhàn)斗歲月里,這門山炮隨我軍前進的步伐,打遍半個華東地區(qū),戰(zhàn)功卓著,被譽為“功勞炮”。
被稱為“獨臂英雄”的祝榆生,1938年12月隨八路軍一一五師進軍山東,1938年到1943年間,成功研制出20余種爆破器材,榮立“一等功”。1943年初,祝榆生在濱海軍區(qū)兵工廠將“迫擊炮”改裝為“平射炮”,在濱海軍區(qū)攻打贛榆縣城的攻堅戰(zhàn)中立下戰(zhàn)功。1948年3月,在山東陽信華東軍政大學組織的平射炮實彈射擊試驗中,一發(fā)迫擊炮彈未擊發(fā),祝榆生主動請纓排險,炮彈爆炸,年僅30歲的祝榆生失去右臂。時任華東軍區(qū)副司令員兼軍政大學校長的張云逸稱贊他是“獨臂英雄”。這個稱號,從此傳遍華東軍區(qū)。
膠東軍區(qū)兵工總廠“土法上馬”的軍工技師代表王旭久,1938年參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膠東兵工總廠軍工技術主任、華東工礦部第二軍工局副局長等職務。為研究制造高爆炸藥急需的硫酸,王旭久七個晝夜沒有合眼,他和戰(zhàn)友們一起,用塔式法、接觸法原理,用當地農民生產的大瓷缸建起制酸塔,試制出質量較高的硫酸。司令員許世友和參謀長賈若瑜親自來到生產現場視察并致賀。隨后,王旭久陸續(xù)研制出硝酸、甘油及硝化甘油炸藥,為膠東軍工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與技術基礎。
武器裝備研制,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又充滿艱險的過程。山東軍工人像戰(zhàn)火中破土而生、傲然挺立的苦菜花,一次次向軍工科技難題發(fā)起沖鋒,一次次向軍工研制高地急行跨越,經歷了無數次的挫折、失敗甚至是犧牲,終于制造出一批批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武器裝備,將人民軍隊武裝成為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野火燒不盡 馨香遍天涯
建國前夕的山東解放區(qū),百廢待舉。1949年1月,山東人民兵工廠建廠時占地面積僅1.2萬平方米,廠房陳舊,設備落后,主要設備都得取之于敵。但老一代軍工人從未忘記肩上的責任,建設新中國的夢想在他們心中激蕩。在不占用國家大量資金的情況下,他們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為國鑄劍、強我國防,堅持邊生產、邊建設,使工廠有了很大發(fā)展。1951年7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yè)部將廠名定為中央兵工總局山東兵工總廠,先后援建全國20余家兵工廠,為抗美援朝及今后的作戰(zhàn)、訓練,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
兵工行業(yè)充滿挑戰(zhàn)和機遇。20世紀80年代,當改革開放的列車奔馳向前之時,工廠面臨連續(xù)虧損的局面,軍工人堅守“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光榮革命傳統,懷著“永爭上游、從不言敗”的革命激情,開始浴火重生的嶄新征程。1997年2月,兵工廠原黨委書記王全鵬因長期超負荷工作、過度勞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為工廠獻出寶貴生命。此后的歷屆領導班子帶領這支吃苦耐勞、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職工隊伍,開拓創(chuàng)新,終于開創(chuàng)扭虧為盈的大好局面。
歷史的車輪轔轔前行,山東人民兵工的創(chuàng)建歷經了太多的艱難與曲折。為更好地緬懷歷史,教育后人,山東特種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在工廠起源地之一的棲霞市后寨村落成“山東人民兵工舊址”紀念碑,對建國后的辦公樓、老廠房進行了恢復修繕,對紅色故事進行了挖掘梳理,旨在用兵工精神激勵人,用先進模范鼓舞人,使廣大員工對標先進、見賢思齊,自覺踐行人民兵工精神、自覺愛崗敬業(yè)。2016年10月15日,國防科技工業(yè)軍工文化建設認定組現場認定其為“國家級軍工文化教育基地”。
往日的輝煌已化作無形鞭策,燦爛的明天正期待著耕耘。今天的山東特種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人民兵工精神,為構建“產品領先、管理一流、員工幸福”的嶄新現代企業(yè)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