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雨
在往日的印象中,對香港僅有的記憶,還停留在電影中。第一次去香港,是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作為一名大陸的記者,邀請金庸大師題字,采訪金利來董事局主席曾憲梓、“人造革大王”田家炳,當港片里的生活真實呈現在眼前,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
之后,因為工作、生活關系,我先后又去過幾次香港,感覺香港和內地聯系越來越緊密,時代廣場對面的“樓上”,來自廣州的陳皮、新疆的葡萄干、寧國的核桃一應俱全,我家門口的小店里,來自香港的洗發水、香皂、護膚品琳瑯滿目……我愛人開玩笑說,只要有需要,小店老板能把香港給“扛”回來。
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我再一次踏上香港這片土地,沒有事先固定宏偉的選題,沒有特意尋覓采訪對象。這一次,我告訴自己,要盡量“偶遇”一個真實的香港生活狀態。
在深圳,我采訪的“80后”女孩小西,每周三次穿梭在香港和深圳之間,為她的顧客挑選各種心儀的時裝和首飾,她的淘寶店銷售額最高時一天達幾十萬。
在銅鑼灣,70歲的鐘曉東師傅帶著徒弟們早起制作燒臘,每天中午和傍晚,燒臘店都會吸引大量的食客,常常還需要排隊。鐘師傅的小兒子在廣州讀大學,他說想讓兒子接受好的教育,以后留在內地。
在旺角,女人街上人聲鼎沸,這個香港最熱鬧的露天集市,擺放著來自內地的琳瑯滿目的貨品,穿著京劇服裝的娃娃、陶瓷耳環……各種膚色的游客在這里購買“中國旅游紀念品”。
在廟街,徐玉蘭歌廳里,傳統的廟街歌女正在唱歌,厚厚的手工抄寫歌本里,既有《雙星情歌》,也有時尚《滑板鞋》。
在尖沙咀,小熊餅干店里,大量游客排起長隊,四桶餅干是一位東北大姐給小孫女帶的伴手禮,因為太受歡迎,這家餅干店已經在淘寶開通了網店。
10年,20年……香港一直在變,變化的不僅僅是樓越來越高、越來越多,與內地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不變的是“一國兩制”政策,還有“馬照跑,舞照跳”。
20年的腳步已經證明,香港,依然是動感的香港;香港,依然是活力的香港;香港,依然是香港人的香港。
香港回歸20年,僅僅是個開始,未來30年、40年、50年……我們祝福香港依然充滿著活力和朝氣,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