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公曉慧
作為國內中醫心血管病專家、省內中醫界心血管疾病的領軍者,山東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丁書文教授,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現在,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科研五十載之久,對治療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病癥,積累了獨到見解和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
50年以來,丁書文教授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與此同時,他還遵循融通中西、返本開新的發展規律,不斷加強科研攻關,形成了一批原創性、引領性、前沿性的科技成果,打造中醫藥新的特色優勢。
博極醫源 精勤不倦
5月23日下午,山東省中醫院西院區心內科丁書文專家門診診室外面,坐滿了慕名而來的患者?!拔业墓谛牟【褪悄o治好的,這次讓我的姐姐和妹妹也專門來找您給看看?!泵鎸ο鄶y而來的姐妹三個,丁書文微笑點頭致意,慢聲細語地逐個詢問病情,然后把脈、辨證、開方,隨后還十分仔細地介紹煮藥、服藥的流程、方法。
就像這樣,國內中醫心血管病專家、省內中醫界心血管防治的領軍者——76歲的丁書文教授仍每周兩次坐診,每次門診量要達到40多位。這樣的工作量,連侍診抄方的研究生助理們都難免覺得頭暈腦脹,而他們的老師卻依然是精神矍鑠,理法方藥,法度嚴謹,直到最后一位患者滿意地離開診室。
中醫藥學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哲學底蘊,這一個繁忙的下午讓我們洞見了何為“大醫精誠”——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做到“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有一顆“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也就是感同身受的心。
中醫藥不僅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更是造福人民的寶貴資源。為了讓傳承千年的“岐黃之術”在全民健康中發揮更大作用,現代“郎中”們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已年逾七旬的丁書文教授,仍然堅守在中醫藥臨床、科研、教學、學科發展的第一線。除了每周坐診,他還主持相關的研究課題,參加權威的學術會議、進行學術講座。5月17日上午,丁書文接受了《山東畫報》第一次專訪后,當日下午就要馬不停蹄地坐火車趕往青島,去參加在當地舉行的一個權威學術會議。
丁書文教授在臨床疾病的診治方面,發揮中醫優勢,堅持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今年6月29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京西賓館聯合舉辦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丁書文作為“全國名中醫”榮譽稱號的獲得者,去北京參加了表彰大會。
表彰大會開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親切接見國醫大師和全國名中醫并合影。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中醫藥系統涌現出一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貢獻突出的專家,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現在,丁書文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科研50年,這個時間比“全國名中醫”評選規定中的“從事中醫臨床或炮制、鑒定等中藥臨床使用相關工作35年以上”還長出15年時間。丁書文獲得“全國名中醫”的榮譽稱號,可謂當之無愧、實至名歸。之所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他熱愛的中醫藥事業,這緣于幼時濃厚的醫生情結、中醫情結。丁書文出生于菏澤市單縣農村,自小接觸最多的“文化人”就是中醫大夫和教師。家里經常邀請老中醫來治病的記憶,讓他一直難以忘懷。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于是他立志成為醫生。1964年,丁書文考取山東菏澤醫學專科學校,畢業后分配至山東中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前身)任教,跟隨全國資深西醫學中醫專家肖珙教授進行心血管臨床治療。從那時起,他開始自學中醫,廣泛涉獵中醫書籍,堅持搜集單方驗方。1978年,他考取了山東中醫學院首屆中醫內科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中醫心血管專家周次清教授。幾十年過去,作為醫者同時也擁有教師角色的丁書文已桃李滿天下,先后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53名,其中有3名研究生已晉升博士生導師;他還成為全國第三批、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培養高徒3名;2013年,他受聘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合作導師,帶傳承博士后兩名。
在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等工作之外,自1994年始,丁書文作為國家新藥評審專家,每年要去北京參加全國新藥評審幾次到十幾次之多。2000年后,他又作為國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學部評審委員,每年參加全國科研項目的會議評審。
至精至微 衷中參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明確提出“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中醫藥發展進行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爸嗅t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投身于中醫藥事業50載的丁書文教授不無感慨地說,“記載在古籍中的中醫智慧,在推動解決現代臨床問題上,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醫藥學作為我國獨有且富有價值的醫學科學,具有深厚的理論沉淀和實踐積累。丁書文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大量閱讀中醫書籍,在他的中醫閱讀世界里,開創中醫理論體系的《黃帝內經》中的整體觀,對其后來從事的心血管專業的影響可謂至深致遠。
《黃帝內經》有文曰——“陰陽乃天地之道也”,丁書文說,早在幾千年前,傳統中醫學就把生命放在宏觀視野來認識和探究,認為人和宇宙自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進而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唯有整體和諧、統一才能治理全身。比如人得了冠心病,肯定是由于長期以來綜合因素所致,可以通過改善整體氣血狀況進行治療,通過調理整體以改善局部。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注重宏觀,而現代醫學擅長局部解剖病理,強調微觀病理機制。在丁書文教授看來,中西醫各有長短,需要取長補短,合理結合,強調局部與整體的統一、組織形態與生理功能的統一。局部與整體不統一時,首先著眼于整體治療,積極慎重處置局部。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單支血管急性閉塞,導致心臟功能急劇下降,整體狀態瀕危,此時應該積極處理局部病變,以利迅速改變全身狀況。而老年慢性冠脈病變雖然比較重,但心臟功能代償良好,活動基本不受限制,此時應著眼于整體,通過中西藥物及生活飲食、起居鍛煉等改善心臟供血,治療心絞痛,同時調理病人血壓、血脂、血糖及代謝失調狀況。通過調理全身,改善局部病變,從而可以獲得遠期療效,又避免介入風險,病人樂意接受。
面對現代棘手的問題,整體觀讓中醫藥獨辟蹊徑地找尋到獨到的解決方法,越來越顯示出中醫藥獨特的價值和先進性。一直以來,丁書文還時常接診省內西醫專家推薦過來的冠心病患者。這些患者的共同性是,冠狀動脈彌漫性病變導致無法實施搭橋支架手術,這類病人容易出現心力衰竭,最后等待心臟移植。在丁書文教授這里,通過“益氣活血解毒”的治療方法,可以從整體上調理病人身體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對病人來說,僅通過口服中藥的方法就收效甚佳,讓他們親身感受到中醫之魅。
國人要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這里講的文化自信、中醫藥的自信,主要是源于它的療效。在丁書文教授的從醫理念中,他篤信,“治法紛呈,療效為本”。在他看來,中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臨床療效,確切的中醫臨床療效是中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
在行醫過程中,丁書文教授特別強調病證結合,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在臨證中,首先對病人進行中醫辨證,然后與現代病理相結合,中西醫結合,立體診斷,加深對病情輕重、標本的認識,合理吸取現代醫學成果,有利于尋找出病機的關鍵,并在治療時根據現代醫學病理研究、藥理研究合理選擇藥物。
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中醫藥形成了“天人合一”“形神一體”“陰陽平衡”等哲學智慧,也形成了“三因制宜”“辨證施治”“五臟相關”等理論體系。這其中,“辨證論治”體現著中華民族因時而變、立象盡意的特有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讓中醫診斷成為一種縝密而神奇的過程。丁書文辨證十分精準,總能從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中找尋到直抵病情的重要信息,可謂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出汗,這在普通人身上最常見的現象,假若發生在心臟病患者身上,且一活動就出汗、夜間易出汗,就得引發足夠重視。若是出汗還伴有心煩口干,就是陰虛火旺,應用當歸六黃湯針對性地調節;假若易出汗的同時怕冷,就為陽虛氣虛,此時可用黃芪針對性調節。
學醫之路上先西醫后中醫的經歷,讓丁書文自始至終能用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堅持中西醫互學互鑒。在丁書文看來,中醫、西醫不是不可兼容的對手,而需要在征服疾病時相互聯手,各用所長,避其所短,達到最佳的療效。為此,丁書文呼吁中西醫并重,希望山東省中醫藥界和西醫藥界能夠打開壁壘,實現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像云南省立醫院和云南省中醫醫院便有協議,會互相會診、查房。”丁書文建議,“山東省內醫院高層應該多做些促進推動工作,推動中醫與西醫互相交匯,希望能真正把西醫專家請來,將中醫專家送出去”。
返本開新 創新融通
一直以來,丁書文帶領他的學生,孜孜不倦地從傳統醫學中提取創新點,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讓其為時代所用。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丁書文帶領、指導多名研究生,致力于探索研究心系疾病的熱毒證,從熱毒病機對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進行系統深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達20余年之久,初步形成了熱毒學說的框架。
在熱毒學說中,丁書文教授從中醫理論出發,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天人相應,形與神俱,不可分離,人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受到氣候、地理、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當今內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活條件、生活狀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氣候轉暖,環境污染,飲食肥甘厚膩,嗜食煙酒辛辣,享樂安逸,疏于運動,社會競爭激烈,心理負擔加重,欲念叢生,相火妄動等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都可在體內蘊結,化火成毒,郁熱耗傷心絡,從而造成心系疾病本虛標實的病理基礎。
此學說在20世紀90年代一經提出就填補了研究領域的空白,成為指導心系疾病防治的新的重要應用理論。與此同時,丁書文教授根據多年研究及臨床經驗,預見“氣虛血瘀熱毒”是諸多老年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礎,呼吁同道研究探索。
丁書文教授還帶領他的團隊用多年時間,成功研制了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心速寧膠囊”。此藥物配方中的11味藥中有6味含有生物堿,對治療心律失常十分有效,成為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實證的一個創新性新藥,2005年獲國家新藥證書。除了“心速寧膠囊”,丁書文還研制開發正心泰膠囊、參龍寧心膠囊等新藥。這些藥品在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以“益氣活血、養心復元”為治法的“人參健心膠囊”,作為山東省中醫院院內制劑(魯藥制字Z01080512)使用已經15年,累計銷售1900萬元。
中醫藥學是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在教學、科研過程中,如何實現傳統中醫藥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丁書文教授長久以來的思考點和著力點。
一次偶然的機會,丁書文得知,有些治療瘧疾的藥物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治療心律失常的奎尼丁就是從抗瘧中藥金雞納樹中提取而來的。丁書文隨后查閱相關醫學文獻發現,青蒿素、常山乙堿在實驗室研究中有治療心律失常的效果,但尚無臨床應用研究的報道。后來,丁書文以研究青蒿常山抗心律失常申報立項了國家中醫局臨床研究課題,又申報立項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才有了“心速寧膠囊”的誕生。
傳統中醫藥是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傳承了傳統文化的基因和精華的同時,也孕育著豐富的創新資源。經典、經方、經驗作為中醫藥理論、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知識精髓的載體,更蘊藏著令中醫藥人著迷般尋求的創新點。在教學過程中,丁書文告訴他的學生們,中醫人應當從臨床回歸到讀經典、原著上,然后再到臨床,惟有活學活用古人傳下來的經方才能繼承、創新和發揚中醫。他的學生也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引領下,在中醫藥創新之路上不斷建樹。醫學典籍《難經》中提到,“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是治療心系疾病的經典理論。而《傷寒論》進一步提到,桂枝湯是調和營衛經方。針對心臟自主神經即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兩者功能相互拮抗、相互協調的關系可歸屬于中醫陰陽范疇這一點,丁書文徒弟、山東省中醫院心內科教授李曉深受啟發,從而設想將“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應用于糖尿病心臟自主神經損傷的保護,進行了心臟自主神經重構及桂枝湯對其干預調整的研究。2015 年12 月,經山東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進行鑒定,該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6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中醫藥學是我國獨有且富有價值的醫學科學。在新時代的新實踐中,新老中醫人在堅持原創思維的同時,發揮“神農嘗百草”的精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我們堅信,76歲的丁書文教授帶領著他的學生、弟子們,在中醫藥返本開新的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