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瀟
文明建設碩果香,鄉村變美看東營。2011年以來,“鄉村文明行動”的號角響徹齊魯大地,東營市熱情響應、全民動員,積極投身于再塑鄉村文明秀美的宏偉征程。6年來,東營市將實施鄉村文明行動列入重點惠民實事。現如今,東營市農村處處呈現出新生活、新氣象,生活環境改善、文明程度提升、物質精神雙滿足。東營市鄉村文明建設不僅從外部環境到生活習俗不斷發生轉變,更構筑起農村文明建設的一道道靚麗風景。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是第一步。2014年,全市三縣兩區40個鄉鎮(街道)1781個行政村全部一次性通過全省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認定。鄉村文明行動之初確定了“先清基、再保潔、后移交”的工作思路。“清基”,就是清理農村臟亂差的“老底子”。逐村建立問題臺賬,部署開展為期3個月的“村莊清臟治亂”專項行動,并從村莊內外輻射到城鄉骨干道路路域、河道溝渠。每兩周由鄉鎮上報完成任務的村莊名單,由縣區審查把關,市里委托第三方實地驗收,并逐一銷號備案。
東營全市每年投入農村環衛運行經費2.6億元,高標準配備環衛設施,保潔員月均工資達到1000元以上。不僅如此,東營市還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把全市1781個村按照1:6:3的比例,分為典型示范村、整體達標村、環境治理村三種類型,出臺了農村環境建設標準和規范,分門別類進行治理。凈化環境,治標更要治本。走進農家小院,庭院整潔美觀,物品擺放有序,舒適而溫馨。旱廁改造全面鋪開,從2016年開始,東營市、縣財政已投入4590萬元,改造旱廁7.5萬戶,農戶不花一分錢,就用上了新式廁所,2017年將實現全覆蓋。實施天燃氣村村通工程,每戶財政補貼2000元安裝費、每年補貼1200元燃氣費,目前已完成2萬多戶,計劃2018年達到85%。新能源利用與“美在庭院”活動相輔相成,將東營農村環境裝扮得更加多彩靚麗。
在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移風易俗、摒除陋習,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踐行文明禮儀。2012年,東營市啟動“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實施女性素質提升工程。圍繞婦女急需的孝老敬親、文明禮儀、權益維護、婚姻家庭、女性修養等方面的知識需求,婦聯組織列單、社會機構競單、婦女群眾選單、政府買單,“四單”運行,共舉辦市級培訓3900多場次,培訓婦女23.6萬人次,縣區級培訓5200多場次,培訓婦女19.4萬人次。村村都建立了“善行義舉四德榜”,只要做了好人好事,都有機會上榜展示。上榜人物有面子、受尊重,村民的榮譽感明顯增強。
此外,針對農村紅白事鋪張浪費、奢侈大辦的風氣做出了具體的規范整治。縣區出標準,鄉鎮制模板,村村有章程。喜事酒席不超過10桌,迎親車不超過6輛,招待煙10元以內、酒30元以內;喪事一碗大鍋菜,除必要的儀式外,一律簡化。類似這樣的規定,在每個村的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章程中都有充分體現。村村都建立了移風易俗重大事務公示欄,對紅白理事會成員、章程、紅白事辦理流程等情況進行公示,誰家有個紅白事,怎么辦的、花了多少錢,廣大村民都一目了然、便于監督。
有了優美的環境、文明的鄉風,東營市還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滿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東營市、縣兩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0多億元,規劃建設了一批高標準的公共文化設施,將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百姓的家門口。每村每月一場電影、每年五場戲,專業演出團體、莊戶劇團常年活躍在鄉村,每年下鄉演出達1萬余場次。村文化大院電子閱覽室免費開放,即便是在村里的文化廣場,也能收到WIFI信號,村民可以免費查閱新聞資訊、致富信息。同時,實行圖書館總分館制度,設立了鄉鎮(街道)分館、31個農村社區服務點,整合農家書屋圖書資源,實現了與公共圖書館的通借通還。
文明碩果香飄東營。2015年2月28日,東營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如今的東營,從城市面貌到鄉村環境,從物質生活到精神文明,文明之花處處綻放,繪成了一幅美麗的東營新畫卷。
(本文未署名圖片由東營市文明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