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
前段時間,旅美藝術家丁紹光先生回國,電話約我陪他一起拜訪張道一先生,我欣然應約。還記得第一次與丁紹光相識也是在張先生家中,如今回想,都已經是15年前了。張道一先生是我國“藝術學”學科奠基人,在藝術教育界德高望重。他長期擔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對學院建設與發展都有著特殊貢獻。
7月初的一天,在南京張道一先生寓所,大家有緣得以再次見面。張先生是位“80后”,丁先生是位準“80后”。與15年前一樣,三人一見面就是話藝術、說創作、談人生。在親和的氛圍中,我向兩位先生介紹了學院發展定位以及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教育的辦學思路,他們都表示認同。
大家談到了陳之佛等老一輩美術教育家留下的“圖案學”思想遺產,這也是張道一先生多年來深耕的領域。陳之佛是張道一先生的恩師,張先生又提到了我國圖案學研究與教學對現代設計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他提出應該把圖案研究分為“基礎圖案”和“工藝圖案”兩大部分,只有分清楚“為體”與“為用”的關系,才能夠理解圖案學的本質內涵,才能真正成為設計的基礎。
張道一先生自2006年從東南大學退休以來,全身心俯身學術研究,成果甚豐。近年來,他的眼睛幾乎失明,卻每天堅持寫作,堅持針對散落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進行專題研究,并每年出版一本學術著作。對此,張先生自稱攥“米團子”,這種治學精神讓后生敬佩。這十多年中,他出版的《麒麟送子考索》《老鼠嫁女——民俗藝術研究系列》《孝道圖·二十四孝圖等考析》《吉祥文化論》《剪子巷花樣——山東民間刺繡剪紙》《南京云錦》《徐州畫像石》等著作,均是我國藝術學、民藝學研究的力作。
張道一先生的新著《中國初始藝術》也已完成初稿,這是先生對早年就開始關注的藝術起源問題的一次梳理。早在“文革”時期,張先生在臨摹《廟底溝遺址發掘報告》彩陶紋樣時,就對遠古時期的圖案裝飾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從未間斷。先生認為,早在五千年前,包括圖案規律在內的傳統觀念就已經在中國人心中建立起來了。相對于西方造型藝術注重寫實的特點,中國傳統造型觀念更為注重概念化的意象表現,并在民間得以累世傳承生發?;萆侥嗨芩嚾怂f的“心曲自家唱”就是對這一本源藝術理論的形象概括。從這個角度上看,漢代畫像石簡括的人物造型手法即是一種不同于畢加索立體主義藝術理念的一種概念畫法,兩者的出發點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丁紹光先生是著名美籍華人畫家,是我們這代人崇拜的藝術家??梢哉f,丁先生的藝術創作影響了一代人,我們在校期間也曾臨摹過他的作品。他富有裝飾風格的藝術創作成功地融合了東方古典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的特色。丁先生在談話中談到了藝術與科學的關系,談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發展帶來的改變以及對美術教育的可能影響,思想睿智,視野也十分開闊。
這次會面,張先生還是如同當年在家上課時那般充滿著激情。他總是這樣,點燃一根香煙,話匣子打開之后便慢條斯理、循循善誘地漫展開來,總是提出問題所在,總能打動你的神經。先生長久以來一直保持了一顆年輕的赤子之心,還記得先生80歲那年在工藝美院演講,調侃自己是一個“80后”,引得學校師生滿堂喝彩。其實,先生長期醉心于藝術研究,卻不知老之將至。短暫的見面中,先生不經意說起,“年輕的時候,感覺老先生們麻煩啰嗦,現在我們也啰嗦起來了?!逼鋵嵅恢皇菑埾壬麄冞@一代人,我們這代人也漸入“啰嗦”的行列,但心境依然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