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毓 趙欣
張鐵匠村位于商河縣沙河鎮,小小的村莊里只有40戶144口人,自古因打鐵得名,曾經是遠近文明、紅火一時的鐵匠之鄉,號稱家家都有打鐵郎。民國時期,該村40戶村民中就有30戶以打鐵謀生。手藝代代相傳,張鐵匠村自然不乏鐵匠好手,“張鐵匠月牙鐮”可連割百畝谷禾不卷刃,麥秋兩季暢銷不衰。但是如今這些都已成為歷史,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打工,鄉間再也不聞“叮叮當當”的打鐵聲。
張豐征是現在村里為數不多的制錫手藝人,是第六代傳人。即便如此,老張也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放下過手里的打錫工具,原因就是錫制品沒人有要了,他也只能另奔他鄉靠為別人加工首飾謀生。如今“工匠精神”逐漸回歸,2015年,村里更是提出挖掘傳統錫鐵器手造優勢的思路,張豐征才又重新拿起工具開始手工打制錫酒具、茶具。提起錫器打造,張豐征滔滔不絕,他自8、9歲就跟著父親學習打錫,從最初幫助父親燒火、熬錫開始,直到3年后出徒自己獨立制作錫器,“那時候一件錫壺能賣10塊錢呢”。
因為有殘疾,張豐征沒有成家,過繼的一個兒子在外地上大學。老張也想另找一個繼承自己手藝的傳人,可是因為錫制品全部手工打造,打一千把壺就會有一千個樣,技術難且費工費時,不少前來學習的人沒過多長時間都打了退堂鼓,最短的不到一周就不辭而別了。現在跟著張豐征學習制錫的張建軍是本村的鄉親,也是跟著老張學習時間最長的一個,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
張豐征打錫器采用的原材料為純度99.9%的個舊云錫,不添加任何合金成分,以保持純錫綠色金屬特性不被破壞。經過熔化、壓片、裁料、造型、捶打、刮光、焊接、擦亮、鏨花、雕刻、嵌銅裝飾等十幾道工序后,一把精細優美的錫器呈現在人們面前。“制作一把錫酒壺最少需要三天時間,需要2斤左右的錫料,一年下來我能打制100多個,除了外事禮品和個人前來訂制,大部分都在網上交易了,去年一年就賣了18萬呢”,老張的臉上滿是自豪。
現在,張豐征已是商河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眼下正在申請市級非遺傳承,或許正是因為有像老張這樣的手藝人的堅持和存在,我們才有可能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去真實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和世襲匠人的勞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