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 錢鋒
當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已成為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文化引領時代之先,只有不斷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加快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才能使我們的文化事業發揮更大的輻射效應,讓我們的文化事業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獨樹一幟、長盛不衰。近年來,山東教育出版社為更好地體現出版的文化擔當,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瞄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加強出版內容建設,創新圖書“走出去”方式方法,取得一定成效。《季羨林評傳》出版后已成功輸出五個語種版權,在海內外產生積極反響。
一流的內容,助力圖書“走出去”
季羨林是中國當代最偉大的學者之一,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饒宗頤先生說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季羨林評傳》是第一本全面、系統、深入研究和評價季羨林的人生和學術的專著。此書從中國首席印度學家、徹悟真諦的佛學家、開宗立派的東方學家、不可或缺的翻譯家、名副其實的比較文學大家、獨樹一幟的散文家、文化交流的偉大重鎮、胸懷世界的敦煌吐魯番學家、篤信馬克思主義的大學問家和季羨林的情感世界等十個方面,研究“當代中國乃至世界學術文化思想界的坐標人物”季羨林,并對“季羨林現象”進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該書出版后,印度尼赫魯大學中文系將其列為博士論文《中國的印度學研究:個人研究與學院建設(1950—2010)》的重點研究對象。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這是一本在學術史上留得下來的力作。
作者郁龍余教授是印度文學、中印文化關系研究專家。1965年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地語專業,師從季羨林、金克木、劉安武諸師,學習印度語言文學。曾任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印度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1月,在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ICCR)于印度總統府舉行的儀式上,印度總統慕克吉向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龍余教授頒授“杰出印度學家”獎。這是中國學者首次獲此殊榮。慕克吉總統高度評價郁龍余教授在印度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貢獻。ICCR主席金德爾教授在致詞中,對郁龍余教授的學術研究和長期以來為中印文化交流所做貢獻,給予高度褒揚。
該書從編輯到出版都融入了工匠精神。山東教育出版社邀請國內著名裝幀設計大師呂敬人先生設計,書籍的封面采用的燙金吐火羅文和空白格子稿紙的設計元素及內外用紙的選擇與作品內容達成和諧,完美地展示了傳主的品格和氣象。設計者選擇多幅圖片,既立體化地展示了季先生的學術人生,同時,注意了圖像的亮度、灰度、體量的處理,滿足了讀者閱讀的節奏感和流暢度。目錄、注釋及年譜的設計,既有良好的閱讀功能,又有文字大小對比的韻律和節奏感,書籍設計莊重,同時又有靜默的力量,有效提升了中國高端學術成果走出去的質量和效果。
優質的翻譯,保障圖書“走出去”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漢森說過一段話:“絲綢之路之所以改變了歷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絲綢之路上穿行的人們把他們各自的文化像其帶往遠方的異國香料種子一樣沿途播撒。”只有做好翻譯工作,才能把思想傳播出去,在當地生根發芽,開出燦爛花朵。《季羨林評傳》深入研究“當代中國乃至世界學術文化思想界的坐標人物”季羨林,在中外文化交流、印度學研究、佛學研究方面具有史料價值,學術性和文學性較強,翻譯難度大,狄伯杰教授、胡海燕教授等海外漢學家主持英語、印地語、德語等語種的翻譯,成為《季羨林評傳》走進海外市場的重要保障。
英語、印地語版譯者狄伯杰(B.R.Deepak)教授,是印度中印關系專家、翻譯家,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思考印度》(THINK INDIA)季刊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印關系、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國與大國關系、中國文明、文化、歷史、文學和翻譯。曾于1991—1993年在北京大學做了兩年訪問學者,專門學習了文言文、中國古代史和近現代史,期間得到季先生的教誨。將《論語》《四書》譯成印地語版,2011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德語版譯者胡海燕·封興伯教授早年師從金克木與季羨林教授主修梵文語言學及佛學。1982年由季先生親自選送到他的母校德國哥廷根大學攻讀印度學、藏學和漢學,獲博士學位。先后在弗萊堡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維也納大學藏學和佛學研究所以及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思想和文化歷史研究所任教并從事佛學研究。胡教授的研究領域涉及漢文大藏經流傳史、梵藏詞典翻譯名義大集研究、金剛經研究、大乘佛教興起流派研究、佛教與耆那教比較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胡教授說:“因本人于33年前授季先生重托,被他親自從北大派往其母校哥廷根大學深造,故參加《季羨林評傳》的德文翻譯及校勘工作理當義不容辭。”
為保證著作中涉及人名、書名等在各語種版本中統一,以及書中引文的出處、注解在譯本中得到完整保留和翻譯,將由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統一翻譯和審定。中外學者治學嚴謹的態度保證了這部學術傳記著作的各語種版本以理想的方式完美呈現中文版的思想內容。
國際平臺,助推圖書“走出去”
季羨林先生在印度學研究和中印文化關系建設方面的貢獻獲得了了印度學界和民間的極大肯定和尊敬。2008年1月15日,印度總理莫漢·辛格博士應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做題為《21世紀的印度與中國》的演講,稱贊季先生為“中國偉大的學者,當代最著名的印度學家”。2008年6月6日,印度時任外交部長慕克吉在印度駐華大使拉奧綺的陪同下,向季羨林頒授印度最高榮譽家“蓮花獎”,表彰他的印度學研究成就。近年來,又籌劃在印度建“師尊季羨林博物館”,因此本書出版后選擇在印度發布。
2016年1月13日,印度新德里國際書展中,山東教育出版社與印度普拉卡山學院出版社與印度阿奇出版社聯合舉行“《季羨林評傳》新書座談會暨版權輸出簽約儀式”,與印度普拉卡山學院出版社簽署英語版、印地語版版權輸出合同,與阿奇出版社簽署泰米爾文版版權輸出合同。印度著名梵文學家、兩屆“蓮花獎”得主夏斯特利先生,印度著名外交家阮瑞山大使,印度著名漢學家狄伯杰、邵葆麗教授等出席活動,一致認為此書在中外當代學術史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印度學研究史、佛學研究史等領域,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參考意義和史料價值,對于研究和發展中外文化、文學、宗教關系有著重要的參照價值,而且對當下的“一帶一路”建設,講好中外友好交流故事,推動中印文化共榮有著促進意義。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主席金德尓教授致信說:“這本書值得印度每一座圖書館和有文化的家庭擁有。”當地主流媒體進行了報道,這無疑為該書將來真正走向印度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