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建 趙磊 喬志宇
“魚臺‘江南稻花香,粒粒明珠糧滿倉。怎能忘,當年稻改斗饑荒……”6月29日,魚臺縣召開慶祝建黨96周年暨“弘揚稻改精神·再造魚臺輝煌”動員會,以多樣化的“稻改”再現形式,將大家帶回頑強拼搏的稻改年代:親歷者講述了半個世紀前的“稻改”時光碎影;“稻改”故事讀本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系統展示了“稻改”的經過;圖片展上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讓大家身臨其境感受激勵后人的“稻改”精神;當地美協、書協會員,用手中的筆描繪出“今望千層浪,當思十里荒”的“稻改”贊歌……會上發出倡議,號召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弘揚“稻改”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再創魚臺輝煌。
魚臺縣“稻改”是段不能忘卻的歷史記憶。1964年以前的魚臺,地勢低洼,十年九澇。面對這種困境,中共魚臺縣委向全縣發出“稻改”的號召,從1964年冬到1965年春,全縣大干150多天,付出勞動日286萬個,開挖干支斗渠7296條、2753公里,完成土方工程1500萬立方,磚石工程8.5萬立方,修建渠系建筑物3500余個,疏通舊河道4條、100多公里,新建、改建排灌站46座。當年搬動的土石方,如果筑成1米高的土壩,可以繞赤道一周半。整個工程的投入,除了國家投資20%外,其余全是群眾自籌。一無所有,魚臺廣大干部群眾,依靠居弱圖強、同心同德、艱苦奮斗、拼搏奉獻的精神,把荒湖澇洼建設成體系的排灌系統。
“挖好四道干渠和毛渠,澇洼地的積水就可以排出,天旱了可以引水灌溉,從那時候起,莊稼收成一年比一年高。”魚臺縣委宣傳部編著的“稻改”故事讀本中的有關回憶文章,從不同角度再現了這段歷史。其中,據當年“稻改”時期的經歷者陳香蓮老人回憶,當年“稻改”時,除了大年初一,人們都在忙著挖溝渠、打打稻池子、撿拾有機肥……一年到頭都有忙不完的活。開墾“北大淤”葦荒地的時候正是冬天,人們穿著小布鞋趟著碎冰、踩著葦茬子在勞動,鞋被刺穿扎到腳上根本覺不到疼,晚上回家一看,腿上全是被碎冰劃傷的小口子。一個姓陶的小伙子干活時被葦茬子穿傷了腳,葦苻子留在了肉里,他就用隨身攜帶的小刀豁開傷口取出來,簡單包扎后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據更多參與當年“稻改”親歷者講述,為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建排灌站成為當務之急。然而,建站需要資金1500萬元,當時尚有1100萬元的資金缺口。勤勞樸實的魚臺人民自發行動起來,踴躍捐款捐物。有的賣了舊屋料,有的變賣了結婚的嫁妝,甚至還有的連僅有的一點兒賣雞蛋的錢也拿出來……
1965年,魚臺“稻改”一期工程最初設計種植水稻20萬畝,實際種稻35.35萬畝,當年取得了大豐收,每畝平均收成330斤,共計收成1.15億斤以上,魚臺由解放以來一直靠吃統銷糧的缺糧縣,一舉變成了余糧縣,不但使魚臺從荒湖澇洼、旱澇災害頻發之地變成了“北國江南、魚米之鄉”,更把外出逃荒的7萬人全部吸引回來。“稻改”是一段不能忘卻的記憶,是歷史留給魚臺人民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逝去的是歲月,聳立的是豐碑。歷經半個多世紀沉淀和傳承的“稻改”精神,已成為魚臺兒女干事創業的精神動力和支柱。當前,47萬魚臺人民正凝聚著一股干實事、謀實篇的“正能量”,全力以赴建設宜業宜居宜游宜學新魚臺,再造魚臺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