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絲綢之路不但是一條經貿之路、基礎設施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之路。在今天,人類文化的繁榮有賴于不同文明的流播與相互滲透。新絲路的活躍,有賴于國與國之間的經貿聯通,同時也需要我們各自的文學、藝術相互的凝視、理解與共生,它使活躍的新絲路更溫暖,更生動。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外文學交流史》(17卷)的出版,對弘揚絲綢之路文化精神,共建民心之橋,共建文學新絲路具有重要意義。
《中外文學交流史》總共17卷,通過中外文學關系研究,重新提煉和塑造中國文學、文化的精神感召力、使命感和認同感。通過文學和文化的交流,來促進不同文明之間、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對話、理解、融通與進步。目前,《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印度卷》英語版、印地語版、孟加拉語版已經成功輸出到印度,《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朝韓卷》韓語版輸出到韓國,《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阿拉伯卷》阿拉伯語版輸出到埃及,《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中東歐卷》羅馬尼亞語版輸出到羅馬尼亞,《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意大利卷》意大利語版輸出到意大利,《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東南亞卷》越南語版等8個語種已成功實現版權輸出,這套叢書中東歐卷波蘭語版、塞爾維亞語版,東南亞卷印尼語版、馬來語版等正在版權洽談中。其中《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印度卷》英語版、印地語版被列為2016年絲路書香資助工程,《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朝韓卷》被列為2016經典中國資助項目。
以《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意大利卷》為例,中國和意大利這兩個國家,在歷史上有著源遠流長的接觸與交往,表現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外交等眾多方面,而文學作為社會的反光鏡,將這些交往的影像都投射了出來。該書詳細記述了自兩漢、魏晉、隋唐,至宋、元、明、清,乃至現當代以來中國文學作品中有關意大利的形象和意大利人在華文化交流的情況,同時追溯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對中國的遙望,以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下迄二十世紀,意大利游記漢學家、傳教士漢學家、專業漢學家及其他知識分子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在西方所進行的大力傳播。書末并附有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有關意大利善本古籍書目等附錄,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將歷史、藝術與神學融為一體的意大利是“歐洲文化的長子”,而自古以來,意大利就擔當著溝通中國與歐洲文明橋梁的重任。本書意大利文版的版權輸出,將進一步促進中意兩國文學文化及其他各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并對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和諧共生的精神產生積極意義。該卷版權輸出意大利扎西諾多洛出版社,將由意大利著名漢學家、羅馬大學副校長馬西尼教授翻譯。
擁有豐贍文化的阿拉伯國家,雖和中國遠隔千山萬水,彼此之間的交往歷程卻走過了千年的歲月。《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阿拉伯卷》首次詳細載錄了中國和阿拉伯地區自中國西漢至21世紀以來文學交流歷史上的各個時期的交流情況,內容弘富,展現了中阿文學文化交流的風貌。阿拉伯語版的版權輸出,將對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進一步促進中埃兩國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8月24日于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舉行了《中外文學交流史》叢書座談會暨《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阿拉伯卷》版權輸出簽約儀式,成功簽署阿拉伯語版權輸出協議,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駐華文化、教育、科技參贊侯賽因·易卜拉欣博士出席,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媒體重點報道。
中國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屬于真正意義上跨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文學交流在兩國文化交流中地位至尊。中印文學交流在中外文學交流史中時間最悠久、內容最豐富、影響最深遠,呈現出“文緣悠久,水靜流深”“雙向交流,大不平衡”“梵學漢學地位懸殊”“印度文化在再接受中獲得新闡釋”“對印度經典的譯介越來越深入”等五大特點。 該書作者郁龍余不但是我國著名的印度學研究專家,而且是當代中印文學交流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他和劉朝華博士用八年時間于2013年完成書稿后,又用兩年多時間不斷修改、打磨,其間及時跟進重大的中印文學與文化交流活動。在2016年印度新德里世界書展上,作為主賓國活動之一,山東教育出版社與印度普拉卡山學院出版社成功舉辦了《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印度卷》座談會、版權簽約儀式暨《中外文學交流史》叢書捐贈活動,簽署了《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印度卷》英語版、印地語版版權輸出協議。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主席金德爾教授代表夏爾瑪教授、印度著名梵文學家夏斯特利先生和著名中國學家阮瑞山大使、狄伯杰教授等出席活動并發言,一致認為《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印度卷》的引進,是跨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僅有學術價值,更有助于向國際社會,尤其是東西方學術界傳播中印源遠流長的文學和文化交流史,值得印度每一家圖書館和每一個印度人擁有,并表示今后會將這部著作翻譯成多種印度文字出版。英語版、印地語版將由印度著名中印關系研究專家狄伯杰教授翻譯。2017年3月,同印度普拉卡山學院出版社(Prakashan Sansthan)簽訂了孟加拉語版翻譯出版協議。
自古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在地理位置、民族關系、政治外交、經濟貿易、文化宗教和文學藝術方面都有著深厚的地緣、血緣、政緣、商緣和文緣,東南亞地區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區域。《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東南亞卷》是海內外學術界第一部從整體上研究和描述中國與東南亞文學交流的史類研究成果。它立足于跨越疆域、民族、語種、文化、文學交流的比較領域,詳細載錄了中國和東南亞自古至21世紀以來各個時期的文化、文學交流情況,以及這種交流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內容弘富,顯示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跨文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民族、不同語種文學、文化之間交流和對話的必要性。這種交流和互動不僅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自身的民族文學,并為世界文學、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作出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貢獻。該卷已輸出越南語版,未來將被譯成更多語種。
其實,大多數國人對“一帶一路”上的大多數國家尚且陌生,對其文化也缺乏了解和關注,《中外文學交流史》叢書的出版意義即在于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文學的深度了解。
《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中東歐卷》首次呈現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文化交流的復雜多元的歷史本相,描繪了這種文化交流的路線和圖譜,揭示了不同民族之間所擁有的精神共性,在迥異的民族歷史體驗和文學創造中尋找相似的文化價值,并將其弘揚光大,建構一個彼此友善、文化互識、心靈相通、和諧共生的精神世界。本書以文學為媒介來塑造這種國際人文精神,來認識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系,發現并整合其中豐富的資源,共同回應如何在全球化時代,通過文學與文化的交流,來促進不同文明之間、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對話、理解、融通與進步這個重要的時代命題。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相距遙遠,語言不通,文化迥異。但正是彼此通過本國文學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外國文學譯介的外在滋養相契合,使中國與中東歐地區的民族從陌生到相識,從遠望到親近,譜寫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系史上奇特而多彩的篇章。2016年11月在羅馬尼亞高迪亞姆斯國際書展成功舉辦《中外文學交流史 中國-中東歐卷》出版座談會和版權輸出簽約儀式。羅馬尼亞前駐中國大使、著名外交家羅明先生,著名歷史學家賽安娜女士以及著名漢學家等出席,羅明先生說此書搜集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可以作為外交人員的必備工具書,高度評價了羅馬尼亞語版權輸出。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新的時期,中國與絲路國家以及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的深化發展建立在雙方人民理解對方心理的基礎上。我們相信,這套《中外文學交流史》叢書將直接服務于“一帶一路”的建設,為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民心相通作出獨特的貢獻。未來,山東教育出版社將通過各種形式的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努力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上的出版工程建設,促進互利共贏,使絲路友好合作精神得以傳承和弘揚,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夯實民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