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德
目前,山東省鄒平縣85萬多畝小麥的收割已基本結束,糧農們抓緊曬糧入庫,做到豐產豐收。和往年相比,2017年的夏糧生產,在農業生產方式、技術投入以及勞動力資源投入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家庭農場、糧食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今年麥收的主角,散戶耕作比例大大減少。鄒平縣明集鎮全鎮5.7萬畝小麥全部流傳到了350多家種糧大戶手中,每戶種糧大戶的小麥面積在200~500畝之間,麥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鄒平縣的元瑞農業科技公司流轉有5萬多畝小麥,在公司完備的農機支持下,由百余名片區農業職業經理人進行收麥。各農機合作社全程提供機械,實現麥收、打捆、播種的一條龍化作業,麥收效率明顯提高,整個麥收時間較往年提前3~5天。打捆的麥秸作為有機發酵肥料被生態循環利用。
鄒平縣在麥收期間進行了種糧大戶“糧王”比賽、農機合作社收割比賽、夏糧生產新技術展示等活動,明集鎮在350多戶種糧大戶中進行的“糧王”比賽,極大調動了種糧大戶講科技種田講高產的自覺性,長山鎮八方農場、孫鎮全泉農場、黃山眾林農場等示范農場進行了麥收技術比武,使得2017年的麥收成為了農業技術比拼的場所。
家庭農場、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業企業等主體在麥收中呈現的生產方式以及生產關系的變化,都是后土地流轉時代呈現的農業新趨勢,為夏糧安全生產、豐產豐收提供了有利保障,也是農業結構性供給側改革的糧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