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兵 劉國明


春節回博興老家過年,一進家門,就聽到了呂劇《借年》那熟悉的曲調。只見老父親坐在沙發上,閉著眼睛,隨著音樂晃腦袋,津津有味地“聽”呂劇。
呂劇發源于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從鄉土俚曲、歌謠演唱,歷經數代民間藝人、百余年傳承創新,以其易懂、好聽、易學、好唱的特點,在齊魯大地廣為傳播。呂劇躋身全國八大劇種,逐漸發展成為山東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呂劇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為博興縣呂藝鎮。
清朝中期,地處黃河下游的博興縣,三年兩頭遭受水患,人民生活困苦,許多人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飯。純化、呂藝一帶的謀生藝人,隨身攜帶墜琴、竹板等簡單樂器,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造有趣故事,邊演唱邊乞討。為了招徠觀眾,演出形式不斷變化,由“跑門子”到“盤凳子”,進而發展為“拉地攤”化妝演唱。在長期的流浪生活中,不斷汲取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特點,這是呂劇最初的萌芽。
博興民間藝人孫中新是呂劇的首創代表人物。他將在當地流行的“京戲”“扽腔”“皮黃”“梆子”等劇種的故事或唱段,引入上妝揚琴,在與人搭伙演出時,分角色上妝演唱。他們化妝上演的《王小趕腳》,引起了轟動,人們稱這種演唱形式為“唱驢戲”。直到1953年戲劇改革時,才定劇名為“呂劇”。自1870年,孫中新、劉巒峰、張保光編創出呂劇的雛形之后,經過第二代和第三代民間藝人不斷創新改編,呂劇得到不斷升華,至第四代張傳海、張明然等藝人時,已步入成熟階段。
呂劇在博興誕生,用博興方言演出。從清朝光緒年間,由民間藝人流傳下來的呂劇原腔,靠的就是口口相傳。原創人的唱腔韻味、對白發音,深深嵌入劇目演唱之中,由演藝人代代傳承。經典呂劇之中的對白,完全是閻坊、純化的韻味兒。這種特殊的鄉土氣息和優美動聽的曲調,給觀眾以親切感和回味無窮的享受,很快風靡本地和周邊地區,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
當初呂劇反映的內容大都是男歡女愛、婆媳家庭等倫理戲,受到鄉里鄉親喜愛。民間曾流傳兩首順口溜:“大嫂在家蒸干糧,鑼鼓一響著了忙。灶膛忘了添柴火,餅子貼在門框上。”還有一首是:“農家大嫂織布忙,聽見墜琴著了慌。菜園絆倒甩了娃,抱起南瓜當兒郎。”特別是農村婦女,格外喜歡,呂劇因此獲得了“栓老婆橛子”的美譽。博興呂藝鎮劉官村的呂劇出了名,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熱愛呂劇,人人喜歡唱呂劇。因此,有人詼諧地說:“劉官村的大人小孩說話都有呂劇味,連拉風箱都是呂劇腔。”
1930年,博興縣呂藝鎮劉官村人張傳海成立“義和班”,首創四平腔。博興呂劇戲班,除在本地演出外,還到濟南、濰坊、煙臺等地演出。1946年,張傳海與張明然等人成立了呂劇歷史上第一支劇團——“新民呂劇團”,后改為“魯興呂劇團”,之后更名為“博興縣人民呂劇團”,后上調惠民專署改為“惠民地區呂劇團”。1952年冬天,山東省文化局文化科科長李篤臣率省歌舞劇團主要演員30余人到博興學習三個半月。著名表演藝術家郎咸芬、李岱江等人,在呂藝鎮劉官村一帶體驗生活,向張傳海、張明然等人學習。此后,他們創作演出的經典呂劇《李二嫂改嫁》,一時間享譽劇壇,蜚聲全國。
1957年,博興縣將閻坊、純化一帶的幾十個村子命名為“呂藝鄉”,后改為“呂藝公社”。1996年,經省政府批準,將閻坊鎮改為呂藝鎮,省文化廳發文命名該鎮為“呂劇之鄉”。1997年,由博興縣呂劇團上調繼而改名的濱州市呂劇團進京演出《灘回水轉》,贏得觀眾、專家一致稱贊,被譽為:“呂劇的威風又回來了。”
呂劇源于博興縣,但她卻在華夏大地上成長、繁榮。因為在演出過程中,不斷被賦予健康向上的新內容,才能長盛不衰,充滿了強大的生命力。
我的家鄉在博興縣原湖濱南河東村,我是打小聽著呂劇長大的。小時候過年,村里青年人排演的現代呂劇《三定樁》,姥娘家寨郝疙瘩子(現湖濱寨卞)排演的傳統呂劇《借年》《姊妹易嫁》,猶在眼前。工作以后,單位舉行元旦慶祝晚會,我與同事還上妝演唱了呂劇《借親》《逼婚記》選段。
看到圖片,耳邊似乎響起了那熟悉的墜琴聲,嗓眼兒有些發癢,腳步開始挪動,多想再唱一回:“馬大寶喝醉了酒,忙把家還……”,一起回味博興呂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