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他強調,各級主要負責同志要自覺從全局高度謀劃推進改革,做到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把準方向、敢于擔當,親力親為、抓實工作。
“善始善終”典出《莊子·大宗師》,其文為“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而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妖,通“夭”,即“少”或“少年”。這里是說既要好好對待少年時期,也要好好對待老年時期;既要好好對待開始,也要好好對待結束。人類尚且要去效法,更何況是萬物所依憑、各種變化所依托的基本原則呢?此后,人們常以“善始善終”形容做事踏實,既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果。有好的開端,在過程中享受創造的樂趣和期待;有好的結局,就會在品質的唯美中至善至真、至純至愛。
“善始善終”是中華民族追求的理想境界。《周易》說“終則有始,天行也”,肯定事情有始有終,乃是自然規律,而善始善終才是完美境地。善始善終,最重要的是始終以善為念,以善開其端,以善為堅守。《禮記》說:“古之人有言曰,善終者如始。”宋代學者理解《周易》的思想說:“惟德愈高,心愈下;功愈大,心愈小,則必善始善終,克全其美。”只有謙虛謹慎,才能做到善始善終,臻于完美。司馬遷《史記》稱贊陳丞相“以榮名終,稱賢相”,又說他“豈不善始善終哉”,是善始善終的典范。
要達到善始善終的境界,首先要擇善固執,即選擇好的事物并堅持執行,這是善始善終的前提。《中庸》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君子效法天道,天道至誠,君子則“誠之為貴”。孔子高度稱贊顏回“不貳過”,說他“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弗失之”,顏回的境界是一種極高的水準。《老子》說:“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所以他又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善始善終,首先要有好的開始,首先要選擇好的、對的、正確的,然后才是堅持執行下去。無論什么事,都爭取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禮記》說:“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開始就努力勤勉,爭取良好開端。開頭沒開好,以后會越來越不好。宋代蘇洵說“君子慎始而無后憂”,說的就是一開始就慎重努力、認真細致,避免以后出現什么麻煩。
善始不容易,善終更難。《尚書》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說的是善始善終的難度,人們常見善始,乏見善終。唐代的賢相魏征告誡唐太宗說:“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開頭做得好的很多,而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為成就事業,避免功敗垂成,中華圣哲積累了很多的智慧,他們諄諄教誨后人,值得牢牢記取。例如孔子說:“事君,慎始而敬終”,《左傳》引《尚書》說:“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謹慎努力地開始做某件事,自至始至終毫不怠慢,就不會陷入困境。荀子則說:“君子敬始而慎終,始終如一。”這正如《禮記》所贊賞的“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堅持美善原則,謹慎努力,不怠慢,不茍且,不懈怠,勇敢堅守,才能善始善終。
當前中國的改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舉措,順乎天意民心,關乎盛衰存亡,改革成果已惠及百姓,取得了良好開局。在此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習近平主席以“善始善終”相號召,激勵人們奮發努力,避免功敗垂成,促進深化改革,取得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