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他說:“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義,各國和國際司法機構應該確保國際法平等統一適用,不能搞雙重標準,不能‘合則用、不合則棄,真正做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典出《尚書·洪范》,其原文為:“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洪范》是殷商遺臣箕子向周武王陳述“天地之大法”。箕子被視為“仁人”,他所轉述的“洪范九疇”,是治國理政的重要綱領,深刻地影響了后世。這里強調要處事公正,沒有偏私,遵循法度而不反復無常,正直通達而不偏私斜曲。“王道”是圣王之道,是以仁義德政治理天下,寬廣坦蕩,公平有序,遵循法度。可見,這里是說公正無私、不偏不倚、實現王道,是治理天下的硬道理。
“王道”是中華政治倫理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中國先王所樹立的至德要道。正是基于大中至正、天下歸仁的理想追求,儒家才大力倡言王道,成為歷代君主治國理政之道的追求,被認定為構建和諧社會秩序的必由之路。儒家之后,政治思想領域常有所謂“王霸之辨”,如果說“霸道”是國家強大之道,那么“王道”應該就是國家偉大之道。強大不等于偉大,偉大一定意味著強大。
從實質上講,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王道思想。他主張效法三代明王,順乎天理,合乎人情,實行仁政德治,他追求的“大同理想”就是一個理想的王道社會。《孔子家語》有《王言》篇,通過與曾子的對話,孔子詳細闡發王道學說。他認為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以施行王道。“七教”是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三至”是至禮不讓、至賞不費、至樂無聲,這是社會管理的極高境界。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明王道”,他晚年所作的《春秋》,司馬遷稱其為“王道之大者也”,目的在于“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孔子曾說:“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可見他觀察鄉射禮,也在思考王道問題,認為要力求做到平和、平易、中正。孔子雖然不為當世所用,他的王道事業卻被后世發揚光大。如孟子說“以德行仁者王”,“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以重視民生為王道的基本要求。荀子論述“王制”,提出“王者之政”的觀點,主張在“王道”觀念指導下解決天下紛爭。
對于“王道”問題,可以說古代中國有一致的認識與向往。例如晉國祁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他的事跡流傳很廣,《左傳》《呂氏春秋》《新序》等典籍進行敘述時,都無一例外地引用了“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認為祁奚的行為是對《尚書》此言的最好闡釋。實現王道,首先要關注民生。實行德政,而公正無私是最根本保障。荀子倡導“王者之法”,說“偏黨而無經,聽之辟也”,偏袒而沒有常規,是處理政事的歪門斜道,只有四海一家,不私不偏,才能得到廣泛的認同與響應,人們“莫不趨使而安樂之”。
在現實的國際關系中,由于缺乏應有的外部制約,更易流于為霸權恣意操縱。因此,需要凸顯王道原則的神圣性。習近平主席提出處理國際關系的“王道”原則,強調國與國相處要“無偏無黨”,公平正義,只有各國尤其是大國模范地遵守一系列國際公約和法律文書,才能真正實現共同發展,實現天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