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曉慧
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這不僅源自于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互聯網+”的頂層設計,還體現在中國制造業主動出擊的作為。近年來,青島市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在“互聯網+工業”上發力,為制造業發展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提升產業價值、改善產品結構、優化產業生態,使互聯網工業成為打造“青島制造”升級版的新路徑、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省“兩會”期間,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接受了《山東畫報》專訪,暢談“青島制造”,暢談互聯網工業語境下的“青島制造”升級版。
《山東畫報》:2017年1月9日,“大橋海鷗”號起重船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交付使用。這艘由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打造的,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雙臂起重船的亮相,讓海上建橋再添“神器”,也讓“青島制造”再一次贏得關注和喝彩?!扒鄭u制造”,有何獨特優勢,緣何引發持續關注和喝彩?
李群:青島是近代較早啟動工業化的城市之一,制造業是城市的傳統優勢和重要支柱,曾因紡織工業“上青天”時代、品牌迭出的“青島現象”而聞名。經過多年發展,“青島制造”積累了雄厚基礎,形成了特色優勢?!扒鄭u制造”的魅力在于以下幾點:
有“塊頭”,全市工業企業近8萬家,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604億元、同比增長7.5%,增速在副省級城市中排第4位,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1.5個和0.7個百分點。
有“品質”,青島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和中國名牌數量、品牌企業數量,均居同類城市前列。近五年,全市培育出131個中國馳名商標,馬德里國際商標注冊申請量連續兩年獲全國第一。
有“后勁”,青島制造業苦練內功,以海爾、海信為代表的“五朵金花”常開不敗,同時一批新“金花”迅速崛起,特別是重點打造的電子信息、軌道交通、家電、汽車、船舶海工等十條新型工業千億級產業鏈,為全市貢獻了近76%的產值、77%以上的利潤。
《山東畫報》:2016年以來,國務院多次部署推進制造業升級的舉措,而政策重點基本都會落在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上。2016年下半年,《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吨笇б庖姟分赋?,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實施“互聯網+”行動的主戰場。“青島制造”作為“中國制造”的樣本和典范,在“互聯網+”語境下,是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培育壯大“新動能”,提升改造“舊動能”?
李群:當前,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是青島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正如一百多年前的蒸汽機、電力釋放人類潛能一樣,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生活,也深刻改變著傳統工業的要素配置方式、生產組織模式和產業發展形態,給整個產業鏈帶來了顛覆性的創新?;ヂ摼W工業,既能激活存量,也能優化增量,代表著工業發展的未來。具體來講,青島從企業、社會、政府“三維”推動,走好互聯網工業發展之路。
首先要企業擔綱。發揮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唱主角,推動更多企業及時“觸網”、主動“結網”,探索走出個性化智能發展之路。其次,要社會搭臺。這幾年青島互聯網工業發展勢頭迅猛,但全市有工業企業近8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820戶,雖然有海爾、海信、雙星、紅領等“星星之火”,但要讓每個企業僅靠自身力量走智能制造之路,顯然是行不通的,唯有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共同創新發展的聯盟,打造更加開放包容、更具競爭優勢的平臺經濟,才能燃起“熊熊火炬”,進而形成“燎原之勢”。第三,要政府助推。發揮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通過政策供給、搭建“橋梁”、強化保障等手段,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助推互聯網工業快速發展。
《山東畫報》:“互聯網+”時代,使得在工業文明時代的很多經濟規律和價值創造規則受到沖擊,傳統制造業不斷被植入互聯網基因。有經濟專家指出,備受關注的“中國制造2025”的本質,就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盎ヂ摼W+”戰略正重塑著“青島制造”,讓“青島制造”加速邁向“青島智造”。在這個過程中,青島傳統制造業是如何“觸網”“結網”,如何在改造傳統生產、提升產業價值等方面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結構調整與產品升級的?
李群:讓企業擔綱唱主角,方能探索走出個性化智能發展之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斷完成自身的蛻變與升級。首先,生產“變身”。利用互聯網條件下機器、數據、人之間的新鏈接,以發展智能制造為方向,兼顧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企業特點,分類實施、梯次推進關鍵崗位“機器換人”、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與互聯工廠建設,提升裝備技術、工藝質量和生產效率。青島啤酒、華仁藥業的流程制造自動化生產線,青特集團、德盛機械的離散制造數字化車間,中車四方股份的設計裝配與試驗驗證仿真一體化平臺,雙星、森麒麟的輪胎智能工廠,海爾的家電互聯工廠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有5個項目成為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7個項目入圍國家智能制造專項。比如,海爾集團圍繞用戶個性化定制、柔性智能互聯,將8萬多名員工變成了平臺、小微和創客,由“制造產品的加速器”轉變為“孵化創客的加速器”,打造了嶄新的企業形態——互聯企業。海爾集團全面實施網絡化戰略后,平均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開發周期縮短20%,產品上市周期縮短15%,生產效率提升20%。
業態“變新”。利用互聯網扁平化、快捷化、開放化、體驗化的特點,將互聯網基因融入制造業企業運營全鏈條,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眾創研發、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網絡精準營銷、服務型制造,促進傳統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轉型。海爾家電眾創定制、紅領服裝個性化定制、雙星輪胎“移動星猴”服務、特銳德新能源汽車鏈條服務等,一批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正在實現由大規模生產向大規模定制、由賣產品向賣服務的轉變。比如,特銳德公司通過大系統賣電、大平臺賣車、大數據修車、大支付金融,打造基于互聯網的新能源汽車云生態系統,實現了充電網、物聯網、互聯網的“新三網”融合,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規?;M程,旗下的特來電“電動汽車群智能充電系統”已覆蓋151個城市的5.6萬個終端。
技術“變強”。積極研發推動互聯網和工業相結合的新技術,以開發智能裝備與軟件系統為重點,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關鍵基礎技術、智能裝備與智能終端產品,開發軟硬兼備的軟件系統集成與整體解決方案,打造智能裝備產業基地與大數據產業集聚區,提升“青島制造”的核心競爭力。惠普軟件全球大數據基地、國家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西海岸傳感器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寶佳那智機器人應用研究院、北航歌爾虛擬現實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相繼掛牌成立。
思路“變活”。借鑒和運用“互聯網+”理念,青島的產業和企業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拓寬發展路徑、厚植發展優勢,形成了“互聯網+”“海洋+”“標準化+”聯動共進新格局?!昂Q?”,就是立足青島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產業發達、海洋科研實力雄厚的優勢,加快互聯網在海洋領域的運用,實現海洋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創造全新的海洋利用價值,拓展海洋產業發展空間。比如,青島港引入“海洋+”,正在使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第四代智慧港口,加快建設自動化碼頭,橋吊裝卸、集裝箱堆放等都將在無人操作情況下完成,成為一座不受雨霧天氣影響的“無人碼頭”?!皹藴驶?”,就是鼓勵企業實施標準化,構建先進標準體系,參與行業規則制定,提升工業和信息化產品質量,以高標準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標準化+”對互聯網工業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比如海爾集團為了快速響應、快速交付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定制產品,將家電中的幾百個產品零件簡化組合成幾十個通用化和標準化的不變模塊,再加一些個性化的可變模塊,智能化生產線能夠在標準化模塊的基礎上,根據用戶定制信息進行自動檢索換模,以模塊配置完成迅速智造。目前,海爾的互聯工廠,一臺互聯洗衣機從下單到下線,最快可在2小時完成。在青島,像海爾這樣重視標準化的企業有很多,全市有關單位已承擔了25個國際和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全市企事業單位提出國際標準提案62項,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556項、行業標準687項,獲得國家標準創新貢獻獎19項。通過“互聯網+”“海洋+”“標準化+”這“三+”聯動共進,青島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寬闊。
《山東畫報》:互聯網產業飛速發展,深刻改變了我國的經濟運行方式。傳統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更需要整合社會力量給出整體解決方案。青島是如何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共同創新發展的聯盟,以激活互聯網工業的活力和創新力的?
李群:互聯網工業要靠社會搭臺,才能形成燎原之勢。青島調動諸多社會力量,傾力打造多個平臺:
打造共享平臺。支持領軍企業和投資機構開設創客工場、創客學院、創客基金與眾籌平臺,搭建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眾創空間,為小微創客提供一站式、低成本、全要素創業創新服務,著力構建產業鏈上下游互聯共享、大中小微企業協同共創的新型產業生態圈。比如,海爾“海創匯”平臺已吸引30億孵化基金、3萬家銷售渠道資源、6萬家制造資源,匯聚了數以萬計的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三迪時空“3D智造云平臺”集合了國內外優秀3D打印設備耗材供應及服務商近1200家。
打造服務平臺。組建國內首個互聯網工業服務商(國際)聯盟,甄選了包括德國西門子、SAP、TUV以及華為等國內外50家服務企業,進入服務商平臺,與工業企業對接,幫助提供互聯網工廠解決方案,實現智能制造。目前,服務商與制造企業交流順暢,已分領域推出150個工業軟件信息化解決方案。強化人才支撐,通過“青島英才211計劃”來引才,通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來育才,培育更多既懂互聯網技術、又懂工藝工序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全市已有各類人才160多萬,人才的力量為互聯網工業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打造基礎設施平臺。青島作為國家確定的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和“寬帶中國”示范城市,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下大力氣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架起了互聯網的“高速公路”,目前全市光纖到戶覆蓋能力達到250萬戶,“數字城市”“3G/4G試點城市”“無線網絡覆蓋率”等都走在全國前列。同時,加快信息化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使經濟社會各領域都能分享信息化建設的“紅利”,這為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石。
《山東畫報》:青島作為中國最早啟動工業化的城市之一,搶抓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的機遇,讓互聯網工業成為青島工業的一張新名片。2015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在青島的舉辦,就是世界工業發展史上深刻的“青島印記”。圍繞“互聯網+”,青島是如何根據產業環境的變化,做好頂層設計,助推互聯網工業快速發展的?
李群:規劃引領。在“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規劃布局下,進一步優化工業生產力布局,下決心實施“騰籠換鳥”,全力推進老城區工業企業環保搬遷,列入搬遷計劃的114家老城區企業,已有106家啟動搬遷,進入集中規劃的工業聚集區,67戶企業搬遷項目竣工,95家企業的老廠區實現關停。這些企業搬遷不是簡單的空間物理平移,而是抓住機遇轉型發展,其中不少企業從傳統工業模式走向了互聯網工業之路,實現了“鳳凰涅槃”。雙星集團搬遷到董家口功能區后,建成了工業4.0工廠,成為國內輪胎行業唯一獲得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企業,也是全球輪胎行業唯一一家全流程智能化的企業,獲得亞洲品牌500強中國輪胎第一名。
政策支持。成立全市互聯網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全市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啟動互聯網工業“三個五”示范試點行動,即培育5個互聯網工業平臺,打造50個智能工廠或互聯工廠,建設500條自動化生產線或數字化車間,認定后分別給予3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獎勵。成立了2億元工業轉型升級引導基金、2億元轉貸引導基金、2億元的互聯網工業發展基金以及2000萬元的互聯網工業平臺補助資金,支持企業向智能制造轉型發展。研究制定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15條”,對全市創建的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示范區,經評審驗收后給予最高5000萬元補助,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產業氛圍。
凝聚共識。鼓勵企業改革創新、敢吃“螃蟹”,為互聯網工業發展營造寬松的輿論環境。青島市委、市政府及時總結互聯網工業的典型,向全市企業印發了20家發展互聯網工業典型案例。專門組織召開“海爾報告會”,邀請張瑞敏為全市黨員干部和企業家作“互聯網背景下的企業轉型與創新發展”專題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凝聚了改革創新的共識。連續兩年舉辦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搭建起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研討交流的平臺,分享實踐經驗和創新成果,深化技術交流與產業合作,共同助推互聯網工業的發展。
《山東畫報》:互聯網已經滲入各行各業,正深刻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利用好這一發展新動力,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ヂ摼W工業為青島的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哪些新勢能和新變化?
李群:發展互聯網工業,為青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動力,增添了新活力。一是降成本。借助互聯網工業,青島很多制造業企業提升了智能化水平,像雙星輪胎4.0工廠就采用了11種、共計200多個機器人,從而降低了人力、管理等成本。去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下降0.2元,這離不開發展互聯網工業的貢獻。二是增效益。發展互聯網工業,既能為企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又能助推企業從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提高核心競爭力。像紅領集團以大數據為依托,進行個性化產品的工業化流水線生產,打造C2M(顧客對工廠)商業生態,在同行業中逆勢上揚,去年個性化定制板塊業務收入與利潤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在互聯網工業帶動下,去年青島重點監測的百戶企業預計實現利潤增長19%左右。三是優供給。利用互聯網信息通達的優勢,制造業企業可以對市場需求迅速做出反應,從而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像海爾通過員工創客化,使生產的產品不斷根據用戶需求調整方向,雷神筆記本、空氣魔方、手持洗衣機等與用戶需求高度契合的產品就這樣應運而生。去年青島全市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9%。四是塑品牌?;ヂ摼W工業為制造業發展開拓了新空間,誰搶占先機,誰就能占據主動,就能在相關領域率先前行,創出領軍品牌。青島的紅領“酷特智能”、特銳德“特來電”、雙星4.0工廠、三迪時空等,都已成為行業叫得響的品牌。作為品牌之都,青島名牌企業產值接近全市工業半壁江山,企業品牌已成為城市的靚麗名片。五是上水平。發展互聯網工業帶動了青島制造業水平的整體提升,特別是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青島的“兩化融合”指數已達到74%,比全省平均指數高出17個百分點。
通過創新發展互聯網工業,青島制造業發生了一系列可喜的新變化。隨著互聯網工業“青島實踐”的不斷走向深入,相信“青島制造”在未來能夠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