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曉慧
孝德文化,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是衡量道德水準的重要標尺,是公民對國家盡忠、對工作盡責、對社會感恩的思想道德基石。“兩會”期間,省政協常委、山東省老齡辦副主任肖培樹接受《山東畫報》專訪時指出,山東作為“斯文在茲、儒風厚重”之地,應廣泛推廣孝德文化教育,讓孝德文化浸潤齊魯。與此同時,他還對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給予了特別關注。在他看來,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關系到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更關系到他們能否健康、尊嚴、幸福、美好地享受老年生活,這是社會治理的大課題。
孝德文化:
規范內涵,加強教育
孝德文化,堪稱代際溝通、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重要推手,弘揚孝德文化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四德”工程建設的重點。目前,在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的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現象較為突出,虐待、欺詐老年人也屢有發生。因此,加強孝德建設對提升文明水平、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我國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孝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社會價值觀的價值原點,是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的精神磐石。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孝德文化資源豐厚,“尊老、敬老、愛老”蔚然成風。隨著時代進步,孝德文化的內涵也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肖培樹在接受《山東畫報》采訪時,建議省宣傳、文化、老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規范新型孝德文化的內涵,為孝德文化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建議加大孝德文化宣傳教育。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利用電視、網絡、報紙、刊物等開辦孝德文化公益廣告。在鄉鎮(街道)、村(社區)開辦宣傳欄,指導基層社區把敬老孝親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在全省新農村建設中借鑒曲阜經驗,普遍規劃尊老敬老文化一條街,開展孝德文化基地建設。
建議創新教育形式,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有關部門要編寫孝德文化教育讀本,開設“孝德”講堂,開展孝德文化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基層活動,在中小學開設教育課程,說感恩話、做孝敬事、寫孝敬文章、養孝敬美德。利用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老年節等節日倡導社會廣泛開展尊老敬老活動,等等。
建議加大法律保障和制度建設。開展孝德文化建設,要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山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的貫徹落實,落實好老年人優待政策,各級政府機關干部發揮好帶頭作用,盡快落實我省《條例》規定的關于建立80周歲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的規定,開展全省維護老年人權益執法大檢查。同時加大對欺騙、虐待老年人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老年宜居環境建設:
變“養老”為“享老”
全國老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25個部委共同制定的《關于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于2016年下半年公布。《指導意見》是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新增“宜居環境”專章以來,我國制定的第一個關于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指導意見》提出了“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新理念,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綜合考慮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將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
過去,安居才能樂業;今天,宜居才可享老。從市場初探到項層設計,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老年人居住條件、公共服務、社區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參與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卻越發突出,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與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不相適應。肖培樹委員認為,為老年人營造支持性的宜居環境,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生活獨立能力和社會融入能力,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要求。為此,全社會要加強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統籌規劃、提升全社會的老年宜居理念,還要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社區養老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