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文
城口縣高楠鎮方斗村,乘車到縣城要一個多小時,與陜西省紫陽縣相鄰。和大巴山區其他地方一樣,當地盛產一種名叫巖耳的食物。每年巖耳采摘的旺季,在城里,1公斤巖耳能賣到1000多元。巖耳可生長在上百米絕壁上,很少有人會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掙這份錢——除了吳應會。42歲的他,是村里唯一的“巖耳客”。
“抱山石比抱老婆還緊”
采摘巖耳,是刀尖上討飯吃的營生。村里除了吳應會,沒人有這個膽。高楠鎮大大小小的山峰絕壁,只要是火鐮渣巖(巖耳生長的主要場所),他都到過。吳應會每次出門,帶的工具只有繩子、安全帶和一個破舊的編織袋,連一個安全鉤都沒有。出門前,他會習慣性環視一圈屋子,看看十幾年前自己親手搭建的垛木屋。妻子龍允翠會默默地幫他整理東西,有時也會陪伴他前往附近的絕壁,“總感覺親眼看著,更安心些。”她說。
通往崖頂的路很崎嶇。筆者跟隨吳應會走了走,最窄處只有半塊腳掌寬。“抱山石比抱老婆還緊。”他笑稱。在家門口一處火鐮渣巖,吳應會展示了他的獨門絕活。
鎖定目標,攀爬到崖頂,選擇一棵看起來穩固的樹干。約十分鐘工夫,扎好安全帶,系上編織袋,將繩端座圈套在屁股上,慢慢放繩,這時候,一定要將繩子扎牢,否則腳下就是深淵。遇到大小合適的巖耳,甚至需要左搖右蕩,橫著身子穿行于樹叢間。動畫片里人猿泰山那一套,老吳幾乎都會。運氣好,這樣一上一下能摘個1公斤以上。去年,他就在鎮里的一處絕壁,花了兩三天時間,摘了5公斤多。大多數時候,一次摘個半公斤左右,已算收獲不小了。
一門不收徒弟的絕活
“就算要學我也不敢教”
吳應會選擇這一行,是因為9年前曾看到過外鄉人采摘。那時,他們兩三個人一組,來往于各個絕壁之上。村里人都知道巖耳是個好東西,那時,一公斤能賣上百元。可誰敢上去摘呢?
年輕時,吳應會在外打工,查出胃病后,老覺得身體跟不上,就回家務農。可女兒上學需要學費,當時家里一年就能存個兩三百元,哪有多的錢?他看到有人采巖耳,于是前去學習,默默記下了別人拴繩子的方式,決定大著膽子試一試。
城口縣多山,從小就在山林間打滾的吳應會本以為自己不怕,可還沒從崖頂往下蕩,他就快暈了。“以前從沒這樣懸在半空中過。”可作為父親,吳應會還是慢慢克服了恐懼心理。后來,他慢慢嘗到了甜頭——摘巖耳雖然危險,可村里沒人會,這可是獨門絕學。而且,巖耳摘下來,根本不愁銷路,一年能掙七八千元。不摘巖耳時,還可以挖重樓、三七等野生中草藥。
吳應會說,村里沒人提出要學這門營生,可就算是要學,自己也不敢教。如果幾天不去摘巖耳,或者惦記起哪里的巖耳還沒摘,吳應會就感覺不舒服——怕被其他村里的巖耳客摘了。摘巖耳從老吳不得不從事的養家糊口的行為,變成了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
一場與蛇共舞的冒險
“雖然危險,可這就是生活”
吳應會摘巖耳快10年了,遇到過數次危險,可每次都化險為夷。
2011年,他曾在一處200多米的巖壁上發現巖耳。摘完后,他發現繩子被絆住了,在半空中掙扎了半個多小時,才讓繩子移動了起來,脫離了危險。
當地人傳說,摘巖耳的人有個習慣:每次下崖前,須焚香化紙敬山神,并根據紙錢燃燒情況來占卜,如果紙錢燃燒正常,說明兆頭好,反之,絕對不能進山。巖耳客的經歷,頗有些“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意味。就在幾年前,附近其他鄉鎮有巖耳客因繩索斷了,墜下100多米高的懸崖,當場身亡。可吳應會一次都沒有燒過紙,他相信,小心駛得萬年船。
當地老人說,在山崖間有一種名叫飛虎的動物,似鳥非鳥,喜歡剪斷進山人的繩索,讓人當場殞命。不過,也許是吳應會運氣好,他從沒遇到過。
雖然沒遇到飛虎,可蛇倒是遇到過不少。巖耳喜歡生長在山區陰涼處,而這恰恰是蛇喜歡呆的地方,據說石縫間還有蛇穴。好幾次,他拉好繩索往下蕩,發現在巖壁之間,盤成一團花花綠綠的蛇,正吐著信子,向他做出攻擊狀。吳應會說,野外最怕遇到的就是這東西,一旦被毒蛇咬傷,可能直接掉下去。
妻子龍允翠今年40歲,和老吳育有3個孩子。龍允翠坦言,自己并不希望丈夫這么拼命。“雖然危險,可這就是生活。”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