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末,短短九天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與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會議上,兩度提及并詳細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揚帆起航的關鍵時間節點上,這一全新理念,為我國新時期經濟轉型升級與結構性調整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2016年也由此成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元年”。
在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供給側改革,對嚴重過剩的行業進行“壯士斷腕”式的去產能,同時出臺措施大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成為山東2016年的重要目標。
2016年1月,在山東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郭樹清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下決心推動鋼鐵、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石化等行業去產能,對喪失自我修復能力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破產清算等方式,實現市場出清。
這一年,全省各界緊緊圍繞供需結合、兩端發力等五大原則,結合我省實際,針對“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出臺《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7項重點任務,出臺40條政策措施,著力推進山東經濟增長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產業層次向中高端邁進、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2016年11月,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山東“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取得積極進展,27項重點工作、40條措施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增強。12月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對我省2016年經濟運行總體情況給予肯定。“全省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十三五實現良好開局。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出色的成績背后,是全省人民自上而下的努力付出,是工業企業及社會各界去產能進程中“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決心,是區域創新、科技創新、人才創新成果的初步展現,是簡政放權、服務型政府創建的大背景下激發出的經濟發展內生活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創新總動員和創新大平臺,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更是創造新動能、構建新格局、成就新典范。
2016年4月,山東省委召開常委會議,聽取省政府黨組關于2016年一季度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匯報,并研究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會上,姜異康書記指出,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要保持清醒頭腦,辯證看待當前經濟形勢……要認真落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任務,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5月18日,山東省委、省政府正式公布《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提出了27項重點任務和40條政策措施。《意見》聚焦2016年和2017年,重大任務延伸到2018年,力爭通過集中攻堅,形成多層次、高質量的供給體系,為我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去產能:在國家試點的鋼鐵、煤炭行業分別壓減1000萬噸和4500萬噸以上,嚴禁新增產能;去庫存:全省商品房去庫存周期降低至22個月,農民進城購房享補貼;去杠桿:2016年力爭上市掛牌企業2000家,重獎直接融資,破除銀行“一業獨大”;降成本:2016年為企業減稅負500億元左右,2018年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零收費”;補短板:減少貧困人口120萬人,2016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二產……
同樣在5月,山東省委改革辦對中央出臺的18個改革方案和試點方案的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督察,涉及國企、財稅、科技、司法、教育、醫療、文化、干部任用等多領域,通過督查,確保各項改革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在沿海省份中,山東去產能壓力更大,只能自我加壓。”5月,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高福一曾如此感慨。在把鋼鐵、水泥、煤炭等五大行業確定為產能過剩行業的基礎上,我省又主動加上煉油和輪胎兩個行業。
改革伴隨的陣痛在所難免。在山東能源龍礦集團洼里煤礦,1000多名工人經過培訓轉崗,在煤炭企業去產能的背景之下,集團利用空閑房產與人員,向新興綠色養老產業進軍。
與煤炭企業不同,煉油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屬于我省主動“自我加壓”,他們也由此成為我省“5+4”去產能的排頭兵。按照國家發改委相關政策,賦予地煉企業原油指標與淘汰落后相結合,淘汰多少落后產能就可按比例置換進口原油配額。這意味著我省地煉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同時,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然。東明石化主動淘汰三套自有落后裝備,淘汰落后產能350萬噸,獲得每年進口原油750萬噸的配額。僅2016年上半年,我省就已累計淘汰煉油裝置28套、落后產能2375萬噸,提前超額完成省政府《地方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提出的2017年底前淘汰1200萬噸的任務目標。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更多企業將重心轉移至科研投入與自主創新領域,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在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期,面對環保與安全的嚴要求,化工產業痛點多,但越是痛,越要及時治理,把攻堅戰打在前頭。”東營市委書記申長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關信息顯示,截至2016年9月,東營淘汰落后產能820萬噸,171家企業退出化工生產。
去庫存,山東同樣面對巨大壓力。2016年1月,郭樹清省長在山東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2016年,我省將落實好公積金使用、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積極消化房地產庫存。提出的具體對策包括,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提高公租房租賃補貼比重,打通保障房和商品房的通道。支持各地各部門收購或長期租用符合條件的商業房、寫字樓,改造為中小學、幼兒園、養老院用房。鼓勵房地產企業將庫存商品房改造為電商用房、教師公寓、養老地產、旅游場所等專業設施。”
從2016年4月開始,國家和省相繼采取紅包“直補”、市場調控等一系列房地產新政,到8月底,全省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從2015年一季度的22個月縮減到12個月。到10月底,全省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進一步縮短到11個月。
在農業去庫存領域,通過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快遞下鄉”,實現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促進了糧食、水果、食品等農產品去庫存,農產品“上線”與“下行”渠道全面打通。
作為“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環節,扶貧攻堅是2016年山東補短板的關鍵所在。2016年,山東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回頭看”工作全面收尾,為扶貧攻堅的精準開展打下良好基礎。這一年,山東精準扶貧規劃科學、模式創新、路徑多元。鄄城扶貧車間、費縣易地搬遷項目成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第一書記”扶貧成效顯著,電商扶貧、金融扶貧、光伏扶貧等在山東大地全面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