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自2015年2月選派第一書記赴郯城縣郯城街道貧困村任職以來,山東省政協高度重視第一書記工作,發揮優勢,持續用力,支持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有力推動了幫扶村的跨越式發展。丁曙光、田清敏、哈諾、吳繼猛、肖宇飛五位“第一書記”采用五個人幫一個村,一個人幫五個村,資金資源共享,困難責任同擔,不讓任何一個村掉隊的 “五位一體”工作模式,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始終牢記組織重托,不忘幫扶初心,背負群眾期望,握指成拳出實招,肯干苦干實干,抓黨建、促脫貧、謀發展、惠民生,精準扶貧任務基本完成,特色產業發展趟出了路子,美麗鄉村打造日見成效。跟隨“政協工作齊魯行”,懷著對第一書記的敬仰之情,日前,記者走進五個進駐村實地感受“第一書記”帶來的新變化……
抓黨建 建帶不走的工作隊
抓黨建是扶貧工作的基礎和首要任務,基層黨組織建設是貧困村脫貧致富的組織基礎,“輸血”是為了“造血”,只有讓貧困村建成一只帶不走的工作隊,才是幫包村從根上脫貧的保障。
脫貧致富,離不開村民素質的提升,尤其是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干部培養,是主要決定因素。如今,來到哈諾任職的三井村,黨員帶頭在生產一線忙碌,村干部會依法處理每一件村級事務,工作有條不紊,政策公開透明。然而,以前的三井村班子亂、隊伍亂、關系亂,黨員意識淡薄,沒有凝聚力和戰斗力。面對這樣的村子在來三井村的第一天,原以為帶資金到基層,揣著愛心搞扶貧,就能受到當地干部群眾歡迎的哈諾著實犯了愁。“抓黨建,促脫貧”哈諾牢記“第一書記”的使命,從狠抓黨建入手,治亂正風,為搞建設、謀發展積蓄力量,夯實基礎。通過狠抓紀律,讓黨員凝心聚力;通過合理分工優化班子;通過加強建設提升素養。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哈諾說:“如今的三井村班子強了,人心齊了,基礎牢了,建設現代化新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動力和后勁足了。”
只有加強基層黨建,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才能幫助村子由貧變富,任職紅石村的田清敏回憶起2015年的9月,仍歷歷在目。在進行戶戶通修路時,有村民故意阻撓機械作業,更有甚者在土地征用中坐地起價,嚴重阻礙了修路進程。針對這些不良現象,“第一書記”田清敏及時召開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立了第一條村規民約,“以后凡是在村內公益事業發展過程中故意阻撓工程進展的,一律列入黑名單,不得享受村集體實施的所有優惠政策。”經過這樣的調整,村內的一些錯誤傾向得到了糾正,戶戶通工程得以提前完成。
強班子強基礎才能產生戰斗力。五位“第一書記”從固定每月25日為黨員活動日,恢復組織生活,開展黨員活動入手,從小事做起,帶頭示范,嚴肅紀律,一步步重整黨員隊伍,加強班子建設、調整班子成員、培養后備力量,一次次表決投票增強了任職村民主氛圍,一次次調解提升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法律意識,班子形象改善了,群眾對支部信任恢復了,村風民風正了。截至目前,五位“第一書記”為任職村培養后備干部6名,入黨積極分子20名,調整選配支部書記2名,調整選配村支部成員11名,召開黨員會議102次。任職村黨員的黨員意識、群眾意識、服務意識、法律意識明顯增強,黨性修養、能力素質明顯提升,各村的村干部被培養成了工作領路人、致富帶頭人。
五位“第一書記”這支黨建脫貧尖兵隊是黨建工作的明白人,優良作風的傳承人,他們成了老百姓的貼心人。對他們,群眾說的最多的是感謝,要求最多的是留下。采訪中,郯城縣縣委副書記、縣政府代縣長陳海玲強烈要求第一書記能長期駐村幫扶,說的最多的是:“以后省政協派‘第一書記還要來我們郯城。”對“第一書記”來說,民心所向、民聲呼喚,就是最大的褒獎。
精準扶貧 鋪好民生致富路
馬陵山下,陵坡村旁,呼嘯的寒風壓不住魯冰花園一期工程現場的施工熱情。“魯冰花園童話世界”項目依托郯城籍當代童話作家魯冰的童話文化資源,以及區域內銀杏、杞柳等優勢,實現了兒童游樂項目與農業休閑的有機結合。大手筆的魯冰花園旅游開發項目,在“第一書記”們下派不久就開始醞釀。2015年5月,在省政協機關駐村“第一書記”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陵坡村、三井村被評為國家級旅游扶貧試點村,為實現“帶動旅游發展,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打下了基礎。此后,“第一書記”圍繞旅游扶貧持續用力,在旅游環境打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協調資金、加大投入,取得了顯著成效。隨后,魯冰花園舉行了奠基儀式。該項目主要涉及“第一書記”幫扶的三井社區的紅石、三井、陵坡、新屯四個村。吳繼猛說,“第一書記”就是要幫群眾用好政策用好資金。魯冰花園2017年6月將開門迎客,部分收益將用于貧困戶分紅。此項目將帶動整個三井社區及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的發展。“每年能為村集體保底增收25萬元。”吳繼猛說,魯冰花園還能帶動200多名群眾就業。
“如何在有限的兩年幫扶期內選準任職村的脫貧路子,完成精準扶貧任務,同時激發任職村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我們工作中最大的難題。”埝里村“第一書記”丁曙光說,改變村民思路的同時,他們也在改變思路,越發注重產業扶貧,從“輸血”變成“造血”。這樣,即便沒有“第一書記”的幫扶,村子也能很快富起來。養豬是埝里村的特色養殖業,致富的同時也逐漸帶來污染。初到埝頭村,丁曙光通過大量走訪黨員、群眾,召開專門的養豬會議,廣泛聽取意見。變堵為疏,丁曙光重新尋找適合埝里村的致富項目落淘汰,從而根治污染源,并將養豬場單位土地效益最大化。抱著“功成不必在我”之心,丁曙光帶領村干部不斷考察、聯系、學習,歷經一年半多的時間完成了養殖場拆除轉型,引入了潤澤制帽和汽車配件加工企業,帶動村內貧困戶及老弱勞動力就業,給與養豬戶適當經濟補償,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思路打開了,眼界放寬了。在“第一書記”肖宇飛任職的新屯村,不僅引入了淺水藕種植和光伏項目,讓更多村民建起了蔬菜大棚,還有兩家種起了非洲菊。新屯村民侯遠勤就是種的非洲菊,建大棚投了近十萬,一年的收入能有8萬左右,雖然比蔬菜大棚差些,但也沒那么受累。“一個棚占地一畝七,能種7000株,大部分時候一株4毛錢,一天能有千把元進賬。而且跟韭菜是的,掐了還能再長。”侯遠勤很有信心,田清敏為任職的紅石村設立了種植合作社;吳繼猛、哈諾任職的埝里村和三井村進行了大面積土地流轉,種植苗木和果樹。在省政協的指導和幫助下,五位“第一書記”發揮了“鯰魚效應”,激發了任職村百姓的致富意愿和任職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為任職村開辟了一條多元長效的致富路。
精準扶貧,難在“精準”,在有限的兩年幫扶期內,五位“第一書記”選準脫貧路子,發展特色產業并成功示范引領、鞏固推廣,將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實現了雙贏。
廣謀劃 促脫貧見實效
扶貧先扶智,發展靠人才。要“輸血” 更要“造血”,扶貧如果只注重在資金和物資上對貧困戶進行扶持,而不是通過先扶智來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拔掉導致貧困的病根,那么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將會遙遙無期。
依靠教育脫貧牽住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牛鼻子”,五位“第一書記”深知扶智是幫助貧困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長遠之舉。充分認識到這些后,他們用智力扶持激發內生動力,從源頭上破解貧困難題。2015年7月,入住幫扶村兩個多月,肖宇飛所在的新屯村的毛素梅拿到了青島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卻因家庭無力支付學費面臨不能上大學的困境。肖宇飛了解到這個家庭的困難后,積極聯系臨沂市團市委希望辦,在他的努力下,希望辦實地考察毛素梅的家庭情況,幾天內就辦好了登記、呈報、審核等一系列程序。通過希望辦的“圓夢行動”毛素梅拿到了每年5000元的學費資助,圓了她的大學夢,也為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這期間,吳繼猛也為凌坡村的困難大學生申請贊助5000元,哈諾任職的三井村前后開展技術學習、就業培訓等活動10余次,這都對脫貧攻堅工作產生長遠影響。
要致富先修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幫包村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首要問題之一。把路修好,是幫包村老百姓的期盼。2015年2月至今,五位“第一書記”為任職的村實施水泥硬化道路戶戶通20余公里,安裝LED路燈460余盞。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解除了后顧之憂的村民們將更多精力放在了農業生產和大棚種植上。
五位“第一書記”是派出單位與基層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具體化、數量化、項目化的幫扶工作為幫包村爭取到更多的資金和項目,截至目前,省政協已為第二輪“第一書記”任職的貧困村協調各類資金、項目金額達4350余萬元,組織實施各類扶貧項目51個,引導實施冬暖式大棚蔬菜種植、制帽工廠、鄉村旅游等特色扶貧產業項目,為村集體增收32.75萬元,貧困戶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建設文化活動中心5處、社區服務中心1處、親水公園2處。僅大棚一項,已經建成了98個,加上近期即將完工的2個,總量已達100個。隨著項目的落地,將更好地實現幫村、帶鎮、促縣的目標。
(圖片由山東省政協辦公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