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崗位,是班級授課制的保障與靈魂,班主任工作是一個對于能力層級要求高、值得教師驕傲的教育工作。但班主任工作難度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踴躍承擔者越來越少,甚至出現“班主任荒”,其內在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既有班主任的自身矛盾,也有基層學校聘任班主任及教育政策制定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職業危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7-0017-03
我1982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學院,分配在江浦縣永寧中學,非常榮幸地擔任了初一(1)班班主任,盡管每月班主任津貼只有6元。1985年我被提升為教導處副主任(分管德育工作),還申請兼任高一班班主任(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1986年校長不讓我兼班主任我還鬧了一段“情緒”,校長只得讓我兼副班主任,盡管沒有津貼。1987年調入江浦縣中學,第二年如愿擔任了高二(4)班班主任兼年級組長(年級組長是次要的)。在我的印象中,做班主任是教育的根本,是能力的體現,是職業的使命,是幸福的源泉;至今,永寧中學87屆的學生、江浦縣中90屆學生依然跟我保持密切聯系,每年都要給我這個班主任拜年。因此,我感覺在學校里面我做過的政教處主任、教導處主任、辦公室主任、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常務副校長等工作,均不如班主任工作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但是,曾幾何時,班主任職業的幸福感逐漸削減,甚至一落千丈。一方面,在“功利”的視域里,班主任和其他職業一樣,也只是生活的手段與謀利的工具;而一旦班主任只剩下“功利”,人們就開始計算做班主任“劃算”還是“不劃算”,以至于班主任“人生導師”的職業的崇高、偉大、幸福等感受逐漸消失。另一方面,職稱評審有班主任任職年限要求,班主任年限不足不允許申報職稱;學校評選先進工作者,班主任具有優先權利;有些學校班主任具有外出考察學習的特別待遇;等等。然而,“班主任荒”依然出現,有些學校還非常嚴重,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班主任的自身矛盾
出現“班主任荒”可能會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班主任自己。因為,事物的變化總是由內因決定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
1.職業疲軟——理想與現實不對稱。良好的職業感受,是教師從事教育的思想認識與心理基礎,表現為對教師職業的敬畏之心、敬仰之情、敬業之感,班主任更是如此。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班主任職業認同感卻難以產生。一是“高處不勝寒”。班主任是教育工作者,承擔著更多的教書育人的工作;教師的教育可能成就一個學生,也可能敗壞一個學生,盡管教師也不一定是有意的;所以,班主任敬畏自己的職業,因而也容易產生畏懼心理。二是“孤家寡人”。有人說國家班主任津貼制度的制定,是拿了錢辦了壞事情;德育原本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情,然而,自從提高了班主任津貼,班主任就成為孤獨的德育工作者,任課教師、學生家長、食堂工人、宿舍管理員、年級組、各處室、居委會、派出所,等等,都有可能找班主任的麻煩,原因只有一個——你是班主任;甚至,任課教師會把學生不交作業、上課講話、成績下降等責任歸咎到班級管理上,于是班主任就成了責任主體。加上現在的家長,有的缺乏法治意識,有的維權過度,讓班主任很難招架。三是“山重水復疑無路”。不少年輕人讀師范的時候豪情萬丈,走上班級崗位激動不已,一段時間之后落入尋常瑣碎之中,很快遭遇“七年之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特別是缺少班主任傳幫帶的學校,青年教師很快被瑣事包圍,被矛盾糾纏,甚至出現辱師毆師的極端現象,班主任若不善自我調節,便容易怨天尤人。如果說評高級職稱之前,因為政策性條件限制,還有一些人為評職稱勉強接受班主任工作,那么,當這批人多年之后,評上了高級職稱,就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尋找理由離開班主任崗位;有些學校需要校長親自登門做“思想工作”,老師“看在你的面子上”克服困難去做班主任,如果做不好,也是學校的責任。
2.本領危機——計劃與變化不同步。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型社會,關系也是錯綜復雜的,因此,教育“生成”要比教育“預設”多得多,“計劃趕不上變化”。要管好這樣一個班集體,談何容易!第一,班主任沒經過專業訓練。一般教師在經過了師范專業培訓,經過了教師資格考核,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書,才有從事教師職業的可能;而師范院校大多以學科專業劃分,沒有專門的班主任工作培訓,而且,班主任職業非同一般,需要的是實踐經驗與實踐智慧,也就是說,班主任必須從頭學起。第二,班主任需要為人師表。也許,教師的職業示范可能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同理解,有各式各樣的不同詮釋,也有各具千秋的標準要求,但是,我以為最核心、最根本的還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班主任更是這樣。所謂“學高為師”,就是說作為教師,你就需要學養深于他人,學問高于他人,否則,你就不是教師,就不配做教師;而“學高”不可能與生俱來,“學高”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這個治學的過程所展現的態度、精神、勇氣、智慧等,對于學生與社會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所以,只有“學高”,才能“示范”。然而,在知識爆炸、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世界是平的”,教育也是平的,教師與學生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線,在某些方面,確實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只有自己不斷學習,超前學習,創造性學習,才能應付當今的教育。否則,就會出現“本領危機”。
3.前途渺茫——前進與前途不連接。人是有上進心的,教師如此,班主任也是這樣。如果前途渺茫,前進的動力就會削減。首先是“優評”。從評優的角度說,班主任工作做得好,應該可以評省市縣各級先進班主任、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工作者,所帶班級可以評省市縣先進班集體,最為關鍵的是,先進班集體的班主任也就相當于同級別的先進工作者,可以成為“破格晉升”高級職稱的一個要件。于是,有些班主任希望能夠在班主任工作上有所建樹,出類拔萃,然后獲得同行的好評、上級的表彰;但是,現實卻不盡如人意,能夠“平安無事”就“阿彌陀佛”了,取得突出成績很難;班集體建設很難“一枝獨秀”,很難超越他人,班級最容易看出的先進就是考試成績,而考試成績屬于任課教師的,與班主任關系不大。更有甚者,優秀班主任和先進班集體的評選是有指標限制的,指標很少且不說,還經常需要向近幾年需要評職稱的教師傾斜。其次是“職評”。一些教師希望從德育這條路,達成自己的專業技術目標,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但是,后來有人(一般是自己擅長學科教學,而輕視班主任工作的教師)認為德育不是學科,師范院校沒有德育專業,因此,有些地方人事部門取消了德育職稱評審,也就是客觀上否認了德育的專業性,于是,班主任這條路從此不通。在這些地方,班主任工作做得再好,成就再突出,社會再認可,最多獲得一個先進,只能做其他專業職稱評審的一個附屬條件:這是對于德育工作專業技術的否定,是對班主任工作的致命打擊。
二、基層學校的艱難選擇
“班主任荒”現象的出現,作為班主任的主管單位——基層學校,當然也是有責任的,盡管,有些問題的根源不一定在學校本身。
1.中層提拔與班級堅守。學校中層干部是學校的中堅力量,一般來說,學校會有教務處、政教處(德育處)、教科室、總務處、團委(少先隊)、校長辦公室、工會等中層崗位,一般有正副主任,這樣一所學校大概會有10多個中層干部,而且,大多是從優秀的班主任中提拔而來,而這批人一旦成為中層干部,肯定不會兼任班主任。學校的教職工與學生的比例,中學大約1:13,這是政府編制辦規定的。一所8軌制高中,有24個班,學生數在1200元左右,應該有教職工96人,班主任與教職工比例是1:4。也就是說,4個教職工就應該有1個擔任班主任,小班化教育的學校需要的班主任更多。在教職工當中,首先,職工不可以擔任班主任,因為許多不是專任教師;其次,副科教師最好不要擔任班主任,因為接觸學生時間少,影響力不高;再次,老弱病殘孕等教師一般不擔任,因為工作負擔難以承受。從我多所學校管理的經驗看,能夠勝任班主任工作的大概也就四分之一,而這些教師中,還會不斷地升職為主任與副主任,因而,班主任的挑選與中層干部的選拔常常出現矛盾,于是,熟練的班主任還沒有培養出來,優秀的班主任已經提拔。校長常常優先考慮中層干部,因為他們認為,一個處室比一個班級更加重要。
2.應試升學與全面育人。原本,應試升學與全面育人沒有矛盾,應試升學是全面育人的一個方面,而全面育人的一個重要方面表現為應試升學。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應試升學與全面育人已經產生了矛盾,而背后就是把關教師與班主任選擇的矛盾。因為,應試升學已經成為學生與家長的唯一需要,成為學校與教師的第一需要,于是,向教學一線傾斜,向高三年級傾斜,這些莫名其妙的提法紛紛出籠,甚至成為學校管理的策略與口號。在安排工作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會暴露出來,能干的教師就是那么幾個,到底優先考慮高三把關教師,還是優先考慮班主任,這也是學校領導頭疼的問題,也可能成為教務處與德育處矛盾的焦點。一般來說,能力很強的學科教師,也是能力很強的班主任,一旦照顧高三學科把關,就很難兼顧高一高二的班主任工作。
三、教育政策的疏漏與誤導
面對“班主任荒”,教育行政也不能說一點責任沒有。許多領導也在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許多地方也采取了相應措施,理論上說,這些想法,這些措施,應該能夠或者基本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卻往往沒有達到。
1.教育政策有疏漏,有空子可鉆。比如,有償家教對于班主任工作產生巨大沖擊,一個晚上的“家教”收入往往比一個月的班主任津貼多得多,堵住這個漏洞,對于班主任回歸非常有益。對于有償家教,有些地方明令禁止,有些地方優評職評“一票否決”,但是,沒有法律法規支撐,沒有有效監管機制,有償家教“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屢禁不止,甚至自由泛濫。再比如,把班主任年限納入職稱評審,原本是為了讓更多的教師擔任班主任,但是,執行的時候卻規定,中層干部與興趣小組、文學社團的指導老師等均可以沖抵;高級教師需要在任職年限內有3年班主任的經歷,但是,如果你當過3年的中層干部或者4年的興趣小組、文學社團的指導老師也行,而且,這個興趣小組、文學社團很難界定,缺少標準,很難考核。
2.教育政策有問題,出現誤導現象。現在,很多老師認為,把書教好就可以了,當不當班主任無關緊要。這與某些地方職稱評審取消了德育專業,先進評審取消了德育特級教師有關系,從某個角度說,取消了德育職稱,就是不承認德育的專業性,堵住了德育專業成長的通道,因而大大傷害了班主任的工作熱情。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顧思羽.端正教師的專業品質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6(4).
[3]喬建中.教師教育心理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
[4]于潔.最好的教育在哪里[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劉永和.試論思維的方向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