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對學生的懲戒是指教師運用處罰的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到警告并勸誡其改正錯誤的目的,這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措施之一。然而教師懲戒權在現實運用中卻屢遭爭議,主要表現為懲戒權的濫用和懲戒權的放棄兩個方面。為了解決教師懲戒權運用中所存在的問題,國家必須完善相關立法,學校應明確教師懲戒權的范圍,家委會應建立起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從而保證教師懲戒權的恰當行使。
【關鍵詞】班主任;批評權;懲戒權;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7-0040-02
何謂批評?《現代漢語詞典》對此解釋是:指出人們所認為的缺點和錯誤,或對缺點和錯誤所提出的意見。指出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乃是教師之天職,如果對此項權利是否擁有還要爭議一番,那么教師工作將會變得更加艱難。其實教師之批評權無可爭議,眾人頻繁爭論的焦點乃是懲戒。懲戒,顧名思義,包含“懲”和“戒”兩層含義,“懲”即處罰,“戒”乃警告、勸誡,就是運用處罰的手段達到警告并勸誡改正錯誤的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一、懲戒權不可濫用,過則失德
《三字經》有云:“教不嚴,師之惰?!痹谥袊鴤鹘y的教育理念中,教師對學生嚴厲管教是盡職的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體罰,正所謂:“棍棒之下出狀元,黃荊條下出好人?!惫胖虝壬厥鞘殖纸涑?,教導學生背經誦典,學生稍有疏忽便會遭到教師的懲戒。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教育理念中以體罰為主要內容的懲戒權已經被禁止。我們的學生大多是未成年人,他們和所有的成年中國公民一樣享有人格尊嚴權和生命健康權,而有些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這些權利,甚至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這不僅是不道德的行為,更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教育管理部門監督力度的增大,以體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教師懲戒權得到了遏制,但是其他形式的教師懲戒權的濫用依然存在。如:罰抄課文一百遍,不準吃午飯,放學不準回家,罰站兩小時等。懲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改正錯誤,體罰卻是一種嚴重的懲罰,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的懲戒權一旦濫用,必然失德。
二、懲戒權不可不用,無則失效
教育不是萬能的,如果簡單的批評教育可以起作用的話,社會也就不需要警察和監獄,只需請幾位名師對違法犯罪分子進行批評教育就行了。因此,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懲戒權,否則教育的育人作用將會大大削弱。
“小孩還小,不懂事,不知道考試不能作弊,您批評批評就行了,怎么能處分呢?”
“小孩不寫作業是不好,教育教育就行了,可不能讓他寫檢查,太傷他自尊心了?!?/p>
“這些校規定得太嚴格了,畢竟還是小孩子,學校就不能寬容一下?”
這些都是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要被處分時跟教師說的話,更有甚者以“如果孩子想不開走極端的話,學校教師要負責任的”來威脅教師不許懲戒學生。而一旦家長采取這種鬧事的手段到學校來“說理”,學校及教師就成了弱勢群體,教師往往為了“息事寧人”而放棄懲戒學生。犯錯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承認錯誤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承擔錯誤所造成的后果更能考驗我們的勇氣。現在似乎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在犯錯之后思考的不是承認錯誤、承擔后果,而是想著怎樣免責免罰。如果犯錯后都將免責免罰,這會使得犯錯的“成本”降低,犯錯沒有后顧之憂,也將會使學生一直錯誤下去。
如果教師放棄懲戒權,便意味著一些學生的錯誤行為得不到強有力的糾正,那么缺乏自制力和判斷力的青少年,往往會將一些小事演變成嚴重的事故,如“安徽楊不管事件”。安徽省兩名中學生在上課時起了紛爭,直至大打出手,導致其中一人死亡,而當時上課的教師楊某并沒有當即制止這種行為,甚至繼續教學直至下課。學生為什么敢在上課的時候打架?因為毫無顧忌,打完后最多被教師嘮叨兩句,完全不用擔心打架的后果。楊老師為什么不管?因為管不了,管無用,沒有必要的懲戒手段,光憑言語批評與教育,學生根本不予理睬。最終楊老師放棄了自己的懲戒權,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楊老師為什么會成為“楊不管”?其實最大的原因在于不敢管。該校在半年前曾經發生因教師管理學生而被學生報復的惡性案件,此事了結之后,試問還有哪位教師敢冒“生命危險”去管教學生?
在教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遇到類似事件時究竟該不該管、該如何管、該管到什么程度?我想這是一個問題。天地君親師,具有尊師重道優良傳統的中國,毆打教師的事件居然頻頻發生。雖然《教師法》第三十五條有明文規定: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這些襲擊、毆打教師的當事人大多數沒有得到嚴厲的處罰。如果沒有相關法律保障教師的權益,甚至是有了法律也不能真正地保障教師權益,那么最終將會使教師不得不放棄懲戒權,也將會使類似“楊不管事件”屢屢發生。
三、懲戒權須得規范,才可使用有度
1.教育立法應明確教師懲戒權的概念界定,做到有法可依。
立法部門應準確定義教師的懲戒權,并賦予其合法地位,以使其名正言順。在全面倡導依法治國的今天,做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要增強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可操作性,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對其進行規范。有了相關立法的存在,教師才能依法行使職權,做到合理合法,使用有度,這樣既避免了教育糾紛,有利于解決教育問題,又保障了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從而推動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2.學校應明確教師懲戒權的范圍,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師批評和懲戒學生,該如何操作、該操作到什么程度,這是個問題。如果依據教師個人習慣,難免有不公平之嫌,因此建議學校發揮自身的作用,根據學校傳統和特性將教師懲戒權進行細化。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習情況的學生在教育懲戒上既有統一的標準,又有明顯的區分,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在教育教學中實現教師懲戒權的可操作性。例如,對同一年段的學生犯的相同的錯誤必須要有統一標準,不能區別對待,以免造成不公;對于重大的失范行為,例如暴力傷害、吸毒酗酒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必須嚴格處理,毫不留情;而對于輕微的失范行為,學校應采取批評教育為主,懲戒處罰為輔的人性化措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家委會應建立起一整套的監督管理機制。
教師的懲戒權要想有效運用,除了國家法律保障、學校具體規范外,還需要得到家長們的支持和監督。建議每個學校的家委會全面參與到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批評懲戒制度的制定之中,以使教師正確地、規范地對學生進行批評與懲戒。當家校雙方在明確權責的基礎上進行協作,不包庇、不袒護,將說服教育與懲戒教育相結合,共同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校園文化時,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才會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