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班主任,要與各種各樣的家長打交道,面對奉行散養政策、總是回避學生問題的家長,班主任要客觀地分析散養的類型,了解護子的不同類型,分清中國式散養與理想散養的區別,從而明確自己的教育主張。面對護子型家長,班主任要創建平等、和諧的班級文化,引領“散養生”回歸主流;用行動贏得家長的信任,為“散養生”回歸積聚能量。
【關鍵詞】班主任;教育期待;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7-0062-03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經常會遇到“護子型”的家長,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對班主任客觀、公正的批評與建議持不接受、不信任的態度,甚至責怪班主任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自己的孩子。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要反思兩點:一是反思“護子”本身的是與非,二是反思中國式散養的是與非。
一、護子本身的是與非
護子有兩種情形,一種在心理學上可以理解為包容、接納,如果父母對孩子持包容之心,原諒孩子的很多不小心的錯誤,這對孩子來說是好的。但如果這種包容變成了偏袒、溺愛、驕縱,家長總是無原則地遷就孩子,那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件壞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基礎。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在獲得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其內心最大的渴望就是獲取與家長聯結的歸屬感,它具有超越一切渴望的力量。特別是當計劃生育政策、家庭經濟條件改善及對子女成才期望值提高這三個因素疊加之后,不少家長對親子關系的理解就出現了偏差。作為教師,我們對此可以表示理解,但理解不等于放棄對學生錯誤言行的糾正,或者說能夠容忍某些錯誤一再出現。當班主任、家長、學生一起面對現實問題時,家長選擇了“護子”,因為他們覺得孩子需要“被保護”,但教師必須選擇公正,否則就無法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教師公正地指出學生的不足,不等于教師不愛學生,相反,如果教師選擇無視學生的錯誤,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可能真的會誤人子弟,同時也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其實,大家都有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的經歷,對某些“護子”行為我們可以做到換位思考并表示理解,但不等于我們可以完全認同他人的觀點和做法。我們究竟如何正確處理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如何面對孩子的是與非?我認同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的“和善與堅定并行”觀點。他認為,對待孩子要既“和善”又“堅定”。“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在于表達對我們自己的尊重。如果說“和善”側重于“師愛”的話,那么“堅定”則強調“愛”的“底線”。因為,沒有底線的愛是自發的愛、是糊涂的愛;有底線的愛則是自覺的愛、是聰明的愛。這也是我們作為教師應有的主張。
當學生身上存在問題,而其家長一味護子時,班主任應該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公正地指出學生的不足并給出善意的建議。而對于班主任的觀點和建議,有些家長認為班主任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不接受班主任的建議,甚至借機批評班主任的工作。在當前家長強勢的教育大環境下,也有個別班主任放棄公平公正的立場,屈從于家長,這更進一步強化了少數家長的錯誤觀念。其實,班主任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說:“如何深愛你?用不含誘惑的深情;如何拒絕你?用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僅僅是一種口號,更是一種行為方式。這就是說,班主任該表達認同時要完全徹底,該表達反對意見時決不能含糊。
二、中國式散養的是與非
當前很多父母對孩子采取“圈養”的方式,而這種“圈養”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會讓孩子的抗壓能力變弱。于是,部分家長開始轉變教育觀念,對孩子采取“散養”的方式。有一種觀點認為,“兒童=自由人”,這是散養教育的重要理論支撐。從散養教育的狀態看,無論是美國的瑞吉歐教育,德國的華德福自然教育,還是美國杜威開創并推崇的實用主義教育,在一定意義上都是盧梭的“自然教育”法則的發揚光大。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自然教育,認為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在生活和實踐的親身體驗中,通過感官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保持自然的習得。從目前我們所了解到的國外的散養教育來看,散養需要龐大的社會資源的支撐。除了家庭和學校支撐以外,還需要社會支持,如完善的圖書館系統、博物館系統、社區活動中心系統、戶外運動游樂系統、企業社會捐助公益系統等全方位的教育資源。這樣,把兒童放在自然、系統完備的社會中去熏陶和影響,才符合散養教育的本質和要求。
中國式散養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類是具備散養條件的散養。這類家長受過一定教育,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家里有大量圖書、體育運動器材,能自聘專職輔導教師等。第二類是無奈地被散養。這類學生有的是父母雙方都在外打工,父母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生活,多由祖輩照顧,但是這種照顧只能是生活起居上的關照,學生的思想狀態難以了解。第三類是無原則的散養。這類學生,其家長也在身邊,由于家長本身原則意識不強,對子女的成長呈放任自流的態度,甚至任由子女觸犯社會規則。就目前中國實際情況來看,具有積極意義、真正以兒童為中心的散養教育不多。
三、對班主任工作的建議
1.建立平等和諧的班級文化,引領“散養生”回歸主流。
一視同仁地愛學生。一視同仁地愛,是指愛所有的學生,不管他來自怎樣的家庭;是愛學生的一切,而不僅僅是愛學生的成績。真正的愛除了關心學生的成績,更要關心學生作為人的其他需要,關心學生的情感,關心他們的生活。要通過公正、尊重、理解、激勵、肯定等方式,為健康的師生關系增加正能量,只有這樣,師生之間的感情才能愈加深厚,才能建立起相依相成的成長聯合體。
一視同仁地管理學生。經驗告訴我們,對少數散養學生不宜采取特殊政策,因為特殊政策換不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特殊學生需要幫助,但首先是尊重。特殊政策的客觀結果是特殊學生學習生活的邊緣化。尊重少數散養學生的人格,就必須讓他們接受與其他學生同樣的要求,完成同樣的班級管理工作,包括違規懲戒等方面也要一視同仁。
加強與少數散養學生的有效溝通。平庸的教師總是發現學生的不足,而智慧的教師則善于發現學生的亮點,他們掛在口頭的一句話是“找個理由夸夸他”。學生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格的方方面面還沒成形,班主任對少數散養學生不能形成固化印象,更不能有意無意地強化他們對自身的否定。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因此,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在于加強與少數散養學生的有效溝通,從他們的閃光點入手,幫助他們認清自我,超越假我,找到真我,促進他們自身正能量的累積,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為實現自身價值打好基礎。
2.用行動贏得家長的信任,為“散養生”回歸積聚能量。
明確管理方向,用目標引領家長。班主任在第一次家長會上就應該展示自己的班級管理計劃,用良好的發展前景引領家庭發展目標與班級發展目標的方向,從而最大限度地爭取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在此基礎上,接下來的家長會、與家長的單獨溝通等活動,都要在家校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班主任應借助家校通、QQ群、微信平臺等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引領家長與學生、班集體共成長。
抓好管理細節,用實效征服家長。有人說,“教育過程的意義就隱藏在學校生活的所有細節中。如果學校中有更多的細節被關注和發覺,教育一定會顯現其本真的品質,就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對于護子型家長,管理中的細節意義重大。班主任要善于發現細節、抓住細節背后的實質、解決細節反映出的問題。班主任如果用心做事,那么總會獲取家長的真心回報。總之,作為班主任,既要有“七擒孟獲”所需的氣量,更要有“天宮對接”所需的細心,力圖把護子型家長變為班級管理的有力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