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同樣,適合的教學也才是最好的教學。學生是有差異的,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并實施怎樣的教學才能適合學生的學習,利于學生的成長,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及一線教師需要不斷思考的課題。
一、適合的教學需尊重學生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立足學生的學,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奧蘇貝爾曾在他的《教育心理學:認知的觀點》一書中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數學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及其經驗之上的。在“分式”教學時,筆者曾這樣設計新課的引入:
二、適合的教學需因材施教
教學中,教師如果對學習薄弱的學生采取的方法不當,薄弱生就會變成學困生,甚至跟不上課,只會越來越差。一個學生或個別學生在班級里或學校里只是集體中的一員,而對于家庭來說,他則可能是全部。因此,教育應該對每一個學生負責。
教師:我們逆過來想,平方等于36的數是幾……
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小K的學習有了明顯的進步。
三、深度學習應該拾級而上
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之后,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認識和理解,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深度學習。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有深度的,但不一定是難度大的;反過來,難度大的課堂不一定有深度。教學中,如何能讓深度學習在學生層面上落地生根,關鍵取決于教師對設計的問題是否適合于學生學習。在圓周角復習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圓周角與銳角三角函數的關系,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學生思考時,可能會想著連接OA或OB或OC;當發現無法解決時,則有學生想到添加如圖4所示的輔助線,利用同弧上的圓周角相等、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銳角三角函數等方法將問題解決。學生學習數學就是思維的訓練。教學中,拾級而上的教學設計才是適合學生學習的,才可能促進學生的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也才會是有深度的。
四、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設計適合的有深度的數學教學就是追求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的學習經驗,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與途徑,改進學習方式與方法,設計教學時總是朝著“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的方向進行謀劃。
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采取小步走、多層次、勤練習、常反饋的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迂回措施,該分解的分解,該鋪墊的鋪墊。解題教學時可能會將一個題目分解成兩個或多個小題目,讓學生容易上手,不至于失去學習的信心。也可能是采取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基礎薄弱的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幫助。對于學習優秀的學生,更要因材施教,關注優秀學生的思維層次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通過適宜的方法,一方面讓優秀學生更加優秀,另一方面讓先知先覺者帶動后知后覺者,促進學生的整體進步。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的過程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教師的教,教師主宰著課堂,教師是課堂的表演者,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聽眾和觀眾,在看教師的表演。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大家逐漸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進入了學習的狀態,教學才是有效的。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反思與提煉,才能發現數學的規律及本質,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他們才會理解到數學知識中蘊涵的豐厚的思想方法,才會不斷生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才可能變成有智慧的人。學習上、生活中,不能一條道走到黑,要注意觀察和思考,要注意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藝術;要靈活多變,該搭橋鋪路時要搭橋鋪路,該峰回路轉時就峰回路轉。學以致用,無論是數學學習還是生活方式,都需要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提煉,這樣學習的方法會更好,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會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