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作文是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反映,作文課是形成學生自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核心素養的一門重要課程。但現實中,初中作文教學的常態是無序、低效、訓練缺乏層級和梯度的,因此成了地位和作用受到嚴重質疑的一門課程。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不少有識之士就提出了作文教學序列化、系統化的主張,并付諸實踐,但就初中學段的研究而言,他們大多把初中三年視為一個整體,未能進一步分析初中三年學生發展的實際。一個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果沒有分階段實施的中間概念的支撐,必然無法真正建立起目標科學、過程清晰、可操作性強的作文教學體系。
根據當前初中作文教學的實際狀況以及學生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確定了層級訓練的方向,并在此前提下,不斷地充實和完善相關內容,最終形成了“層級·專題·微點”三階作文訓練法。我們旨在通過研究,構建起適合初中階段學生發展的作文層級,明確每一個層級中的專題,充實相關的微點,讓學生在心靈成長的同時,不斷地提升寫作素養,享受寫作的快樂。
二、理論基礎與關鍵概念闡釋
《學記》中提出“學不躐等”,即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不能超越次第;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發展性教育理論”,即知識和發展之間存在某種“剪刀差”,我們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主張“教學過程最優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等則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層級·專題·微點”三階作文訓練法正是遵循以上原則建立起來的。
我們認為,作文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它既需要學生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寫作素養,即“積累”的功夫,也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和學習能力發展現狀,施以一定的“訓練”功夫,而無論是積累還是訓練,都要注意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對其思維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在訓練方面,教師需要不斷地探討學科規律,從課程論角度理解作文教學,既要防止因為作文教學的體系過于龐大與復雜,以及可供借鑒的相關資料鳳毛麟角,而虛化作文教學,從而無所作為,抑或隨心所欲,導致作文教學成為對學生最無益的教學;也要防止過分強調課程體系的完整和系統,忽視作文教學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忽視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而導致作文教學的實踐無法深入。因此,我們在經過反復地實踐和思考后,決定從方法入手,推動作文教學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進行。
“層級·專題·微點”三階作文訓練法的主要含義為:
“層級”,原指“多級的石階”,這里則是指幫助我們達成作文教學目標、體現學生作文能力發展的分階段落實的支撐點。我們設置的初中作文層級為七年級“認知性訓練”、八年級“體驗性訓練”、九年級“感悟性訓練”,在學生作文能力發展的層級設置上有著很明顯的循序漸進的意味。
“專題”,指在層級的基礎上確定的指向明確、自成序列的作文訓練范圍。我們確定的訓練專題現有13個。
“微點”,這里指在專題范圍內融進的與文體寫作相關的訓練點。我們認為,微點的融合應該是“有機的”,即只安排到專題,不安排到具體的訓練篇目中,這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先前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在專題中對微點做靈活處理。
“三階”,指在設置初中作文訓練層級的基礎上,每個年級確定若干作文訓練專題,在每個作文訓練專題中,充實若干與文體相關的訓練微點。“三階”中最根本、最基礎的是層級。“三階”也意味著層級、專題、微點三者之間是逐層深入、緊密相連的關系。
“訓練法”,指的是訓練思路環環相扣而又不拘泥、不死板的方法。我們覺得,與其在關于序列的爭論中不知所措,還不如在小中見大的實踐中做點有益于作文教改的實事。
三、主要成果
1.首次在作文教學中引進“層級”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訓練層級。
我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狀況,結合閱讀教學的側重點,確定了不同年級的作文訓練重點:七年級“認知性訓練”、八年級“體驗性訓練”、九年級“感悟性訓練”。3個層級劃定之后,曾經出現過一些質疑,其中,最主要的是體驗性訓練和感悟性訓練如何才能截然分開。經過思考與實踐,我們認為,體驗和感悟作為人類的情智活動,的確不可以截然分開,但兩者畢竟有本質上的不同,體驗是感悟的基礎與前提,重在感性積累,而感悟則是體驗的后續與提升,重在理性思考。因此,兩者的訓練還是可以分階段實施的。體驗性訓練在思維上偏重于對觀察能力的培養,在表達上偏重于對抒情能力的培養;而感悟性訓練在思維上偏重于理性思考,表達上關注多種表達能力的綜合運用,尤其是議論能力的培養。通過這樣的實踐、討論,3個層級的概念得到了進一步厘清。
2.梳理成專題,融進微點訓練,形成具體的訓練方案。
我們根據學生作文能力形成的規律以及身心發展的狀況,制定了3個層級的基本教學規劃,每個層級又都分成4個左右的專題,最終形成了3個年級13個專題、48個微點的作文訓練層級。
附:“層級·專題·微點”三階作文訓練方案
【指導思想】
作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基本的、適應實際需要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活動,是形成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應有相對完整科學的體系、合理高效的方法和具體可行的程序,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教學現狀】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也因為作文教學自身的復雜性,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中存在著漠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過程過于隨意的弊端。同時,因為眾多原因,現行語文教材也沒有真正形成科學的作文訓練體系,使得作文課成了“最不像課程的課程”,甚至成為最不受歡迎的課程。具體表現為:以教師講授為主,空泛的寫作知識教學與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脫節;教學內容和操作方式隨意,缺乏層級性和訓練梯度,各年級之間的作文教學缺乏聯系性、連續性和深入性。
【訓練目標】
七年級進行認知性作文訓練。教師可根據作文構成的基本要素,設計多個訓練專題,旨在讓學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構成、基本表達、基本技巧,從而具備作文的基本能力,打好初中作文的基礎。
八年級進行體驗性作文訓練。該階段要求學生善于捕捉生活細節,把握生活流向,再現生活。訓練重點除表達與表現外,還包括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形成對生活保持密切關注的習慣,并能用心表達。
九年級學生進行感悟性作文訓練。我們以“成長”為主線,以“心靈歷程的展示”為重點,通過系列化訓練,培養學生的生命價值觀,使他們的文章體現成長的真實與張力,做到“做人與作文同行,作文伴生命成長”。
我們還注意引導七年級學生把記敘文寫得具體、寫出細節;引導八年級學生在記敘文中體現情感并佐以片段訓練;引導九年級學生寫作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記敘文和“一事一議”的簡單議論文,以此逐步引導他們深入思考生命與成長。
【訓練方案】
(1)七年級“認知性訓練”方案。
根據訓練要求,結合教材及我校的教學實際,擬分4個專題、16個微點完成基礎性訓練目標。
專題一:寫人——千呼萬喚始出來
微點訓練:①外貌描寫;②動作描寫;③語言描寫;④心理描寫。
專題二:寫景——花有清香月有陰
微點訓練:①抓住特征描寫景物;②選好觀察的角度;③有序地描寫景物;④寫人敘事中的環境描寫。
專題三:敘事——閑敲棋子落燈花
微點訓練:①從熟悉的生活入手;②圍繞中心選材;③小事中寫出新意和深意;④記敘的詳略和重點。
專題四:結構和語言——江山代有才人出
微點訓練:①勻稱的結構;②開頭和結尾;③扣題和點題;④扮靚語言。
(2)八年級“體驗性訓練”方案。
結合教材及我校的教學實際,擬分4個專題、16個微點完成基礎性訓練目標。
專題一:觀察——橫看成嶺側成峰
微點訓練:①“我”的蛻變與成長;②“我”與家人的碰撞與相融;③“我”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點滴;④“我”與社會之間的關聯。
專題二:體驗—— 一枝一葉總關情
微點訓練:①“我”與人類文化(音樂、繪畫、書籍等)的交融;②“我”與動物之間的相處;③“我”與植物之間的關聯;④“我”對科學的了解與探索。
專題三:體驗——不道人間巧已多
微點訓練:①一景一情;②一景一理;③一事一理;④數事一理。
專題四:體裁——萬紫千紅總是春
微點訓練:①事物性說明文;②事理性說明文;③演講稿;④微型小說。
(3)九年級“感悟性訓練”方案。
在七、八年級作文層級訓練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5個專題、16個微點訓練,要求他們每周寫一篇有感而發的隨筆。
專題一:成長——長風破浪會有時
微點訓練:①審題——吹盡狂沙始到金;②立意——千古文章意為高;③選材——橫看成嶺側成峰;④構思——匠心獨運心意來。
專題二:心靈——人生自是有情癡
微點訓練:①語言要靚;②描寫要細;③議論要深;④行文要活。
專題三:生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微點訓練:①開頭——掀起你的蓋頭來;②結尾——回眸一笑百媚生;③抒情——感人心者莫乎情;④議論——振聾發聵有新意。
專題四:自然——桐花萬里丹山路
微點訓練:①形式要豐;②內涵要厚。
專題五:夢想——雛鳳清于老鳳聲
微點訓練:①文章不厭千遍改;②“五子登科”成佳作。
3. 設計、打磨、整理出不同層級的優秀課型,為方案的具體實施提供范本。
依托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構建適合初中學生發展的作文層級訓練體系”,成果申報人(也是課題主持人和核心成員)組織課題組成員,甚至帶動全校語文教師共同參與作文教改。每學期初,同一年級的語文教師按照訓練計劃,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精心撰寫教案、制作教學課件,力求作文課堂有所突破。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提高課堂效率;及時點撥評改,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評講活動。教學活動結束后,我們收集整理學生作文及教師的優秀課例,匯編成資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水平、表達能力明顯超越或滯后于常規的發展階段,對這兩類“特殊”學生,我們也給出了不一樣的要求:對于明顯超越常規發展階段的學生,我們希望他們做到“文質兼美”,勤思考,勤動筆,并鼓勵他們嘗試包括詩歌和課本劇在內的多種體裁的創作;而對于那些明顯滯后于常規發展階段的學生,我們希望他們做到行文最基本的“文從字順”,要求他們多讀書,首先切實寫好記敘文。此外,對于這兩類學生,我們還要求教師加強面批。這樣因人而異的多元評價,帶動了學生在寫作上的不斷進步。
我們還通過觀摩課的方式給不同的作文層級具體定位。例如,2014年春學期,陳玉劍老師和另一位教師以“景物描寫”為共同內容,開設了作文觀摩課。其中,陳玉劍老師執教的是八年級,學生剛剛學習過《白楊禮贊》《紫藤蘿瀑布》等散文,因而,她把寫作訓練重點設定為“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尋找景物描寫中有意味的細節,自然地生發出獨特的情感”;而另一位教師執教的是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過《春》《夏天》《三峽》《濟南的冬天》這一組描寫四季風光的散文,因而,她把這節課的寫作訓練重點設定為“具體、有層次地描寫景物,通過有表現力的詞語和修辭表現出景物的美好”。兩節課,指向同一內容,但訓練目的各異,很好地體現了不同層級對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的不同要求。
4.引進讀寫博客,有效推動作文教學改革。
在推廣、實施“層級·專題·微點”三階作文訓練法的過程中,我們嘗試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批判中提升寫作能力。實踐證明,讀寫博客可以推動該訓練朝著良性方向發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
經過三年多的研究與實踐,我們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于教育工作繁重,對課程目標背后深層次影響學生寫作的因素研究不夠;二是課堂教學仍然存在粗糙、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改善。
今后,我們將在層級中進一步加強對“微點融合”的研究,使得層級既靈動又篤實;將對閱讀文本里的相關因素作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與再設,形成學生作文能力提升的整體布局;將進一步完善作文評講的相關教案。
(1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現為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副校長;2作者為江蘇省教學名師、鹽城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現任教于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