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現今,微型化寫作較為流行,是解決學生寫作困難的可操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此過程中,學生作文思維紊亂、脈絡不清晰的問題較為普遍和突出。本文結合名家名作和學生習作,總結寫作的幾種思維模式,以期對教師寫作教學有所啟發。
關鍵詞
微型化寫作 文章脈絡 思維模式
微型化寫作的課程目標是解決學生寫作的實際困難。現在許多初中生作文思維紊亂,脈絡不清晰,毫無章法。這就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引導,使學生在動筆寫作之前,一定要對文章的內容、表達方式和結構層次做一個總體設計。安排文章脈絡的策略有很多,可從以下三種思維方式的角度來梳理,即:順勢思維、逆向思維和解析思維。
一、順勢思維模式
順勢思維模式,就是在構思選材的過程中,根據確定的主題,依據常規順序敘寫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一般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也可以按照人們認識事理的由淺入深、由表象到本質的順序進行。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敘了“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課文記敘部分是以時間順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牢記在我心里”是插敘部分。這部分也是伏筆。理解了這一點,對“五個孩子都能爬上崖頂,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巖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來,嚇得要死呢”這一類問題就不言而喻了。另外,課文開頭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樣來玩”給讀者留下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懸崖脫險給作者提供了經驗:對一切事物,要著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直達目的。整篇文章記敘按照時間順序合理安排材料,按照順勢思維的模式梳理脈絡,結構清晰,層次井然。
再比如學生在習作《一顆心,一片天》的構思情節中就采用的是順勢思維。例:一聲剎車聲,車又到一站。人們匆匆忙忙上下車,車里好不熱鬧。過了一會兒,車上安靜下來,人們正等待司機發動車,載著他們到達目的地……車還是沒有啟動。終于,一位青年忍不住了,埋怨道:“大伯,你到底開不開車啊?我還趕時間上班呢!”司機微笑不語,指了指窗外的后視鏡。人們一同望去,頓時,車上鴉雀無聲。一位老爺爺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朝車這邊走過來。
此刻,我的心似乎有股暖流通過。媽媽,這是不是你說的心的那種魔力呢?
本文為了突出“尊老愛幼,關注弱勢” 這一主題,作者詳寫了公共汽車上司機等待老人一事,彰顯了主題。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場景記錄,順勢歸納出事物的本質,揭示文章的中心。
二、逆向思維模式
逆向思維就是在構思選材、梳理脈絡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所有的材料因果倒置,順序變換,創設懸念,營造情節波瀾起伏的效果。具體到寫作順序,就是運用倒敘、插敘來行文,或者在關鍵處運用懸念手法,在行文過程中制造波折。
比如《羚羊木雕》在順敘的過程中,插入了一段介紹“我”和萬芳友誼的往事。這段插敘的作用是介紹萬芳是個“仗義”的好朋友,說明“我”為什么送羚羊木雕給她。插敘的開始和結束都有明確的交代,“她們不知道,萬芳是個多么仗義的好朋友”自然引出有關的往事,由順敘進入插敘,用“不知什么時候,奶奶站在了門口”實現了插敘的結束。這樣文章的情節就更集中緊湊,插敘的安排使文章生動。
《祝福》通過“我”的所見所聞,講述了祥林嫂的故事,情節曲折緊湊;采用倒敘寫法,先將祥林嫂悲慘結局展現在讀者面前,祥林嫂在年終祝福時死去,必然有悲慘的經歷。同時,引導讀者急于了解,祥林嫂是怎樣死的;怎樣淪為乞丐的;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連串關于有無靈魂、地獄,一家人死后能否見面的問題;她的死與魯四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魯四要罵她“謬種”……這樣,既提供故事線索,給讀者造成懸念,又制造了濃厚的悲劇氣氛,突出地表現了主題思想。同時開頭和結尾的環境描寫相互呼應,結構嚴謹緊湊,渾然一體。
再比如學生在習作《走在鋪滿愛的小路上》就是采用的逆向思維模式。例:只要我不在家的夜晚,家里陽臺上的燈總亮著。那微弱的燈光閃爍著,如同荒涼的戈壁上長出的一朵鮮花,與周圍的黑色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它卻在我的心頭顫抖著,因為,在我看來那亮著的不僅僅是燈光,還有深深的母愛。
我又想起了兩年前——每當上完晚自習后,黑色的夜幕早已悄悄降臨,我一個人踏著月牙灑下的微光回家。我懼怕這深沉的黑夜。彎進大院門口,是我最害怕的時候。于是,走這條小路時,我便大聲地唱著歌給自己壯膽,一到樓梯口就拼命地喊母親開門。有一天,我如往常一般,走在那條看似不長,對我來說卻十分漫長的小路,寂靜的周圍只有我唱歌的聲音,黑夜將我的聲音拉得好長。我不禁恐懼起來,但越向前走感到周圍的事物越清晰了——抬頭一看,是我家的陽臺上的燈亮著。淡淡的,柔柔的,照在小路上,也照進我的心里,墨一樣的夜,就此照亮了,母親站在燈下向我招招手,我覺得這條小路似乎可愛起來了。
走在那條母親為我鋪滿愛的小路上,我不再懼怕黑夜。
小作者先將“只要我不在家的夜晚,家里的陽臺上的燈,總是開著”現象托出,通過回顧道出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愛。這則例文構思,由結果出發,逆向追溯事件的原因,既使作文情節起伏,又使作文中心明確,達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三、解析思維模式
解析思維,就是把事情按照邏輯關系分解成幾個點來敘述,并用合適的方式使這幾個點構成一個整體。解析思維的構思過程,就是要做好“分解”的工作,務必做到科學,盡量追求完整。如采用“春夏秋冬”的季節分解、“視聽嗅觸”的感官分解,都是比較合適的分解方法。
比如:朱自清的《春》在文脈上具有鮮明的特色。作者對于春天的贊美,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來抒發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作者先從總的方面描繪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
接著,朱自清先生推出了三個特寫鏡頭,向讀者細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第一個特寫鏡頭是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作者不僅寫出了春草的嫩綠、綿軟,而且還攝下了它對人的誘惑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第二個特寫鏡頭是花木爭榮:“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僅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寫道:“……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想象不僅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第三個特寫鏡頭是春境中人的活動。“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在春天,花兒“趕趟兒”地開;人們為了迎春,“也趕趟兒似的”走出家門。在春天,花卉爭榮,各不相讓;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這種梳理文脈的構思方法用鮮明的畫面代替繁瑣的敘述和議論,能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造成強烈的印象,文學色彩更為濃郁,取舍比較自由靈活。
學生習作《成長物語》的構思就采用的是解析思維。例:春天走過竹林中,你可曾看見一根根亭亭玉立的竹子?不管在什么樣的天氣里,它們都保持著青翠的面貌、挺立的身姿。一轉身,你會看到有些竹子的枝梢露出密密的花穗。綠中帶黃,并不鮮艷;樣子也呆板,更像是上年秋天殘留在枝頭的蟲卵,又像是衰黃的枯葉,沉沉地壓低了枝條。——那便是竹子開的花!……細細想來,竹子一生歷經苦難,挺拔俊秀,寧折不彎,是否只有這樣的生命,才會有資格笑著辭世?想著這些,我突然挺直了身板。
夏天走過池塘邊,荷花開了不少,她們從綠盤樣的葉子間冒出來,像害羞的小姑娘。你可曾想過她們是怎樣生長出來的?周敦頤贊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如此鮮艷美麗的花朵,鉆過污泥,也洗過清水,但始終保持著潔凈與端莊——我的內心深處,有著同樣的贊嘆……我們的成長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困難與愛同樣是成長的營養,保持著自己心中的堅定,總有一天,我們的生命也將放出異彩。
冬天走過田野,有梅花綻放,粉梅似霞,白梅如雪。在這樣的寒冬,田野里的生命都被封凍了,沉寂成了大地的主旋律。梅花卻非要倔強地開放,刀似的風,錘似的雪,磨蝕不掉她的色彩——生命其實都需要這種成長的勇氣,不管面對怎樣的困厄,都要堅定地用自己的方式美麗;在最嚴酷的現實面前,像梅花一樣,頂著冰花怒放,沐著飛雪飄香。在我們的世界里,挫折會讓你怎樣?厄運會讓你怎樣?風雪中梅花的花瓣會給你答案。
其實,我們的成長就如同一株株植物,美好的背后總不乏艱辛與磨難。
小作者巧妙地將春天的竹林開花、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冬天梅花綻放等多個自然場景,按照時間順序分解開來,得到了美好的背后都有艱辛與磨難的本質,由物聯想到人——人應該堅強面對生活。這篇文章從現象出發,按照一定的方式分成各個場景進行敘述,文脈貫通,邏輯嚴密,主旨表達水到渠成。
總之,三種構思的模式各有千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指導學生寫作,扎扎實實推進學生的構思學習。當然,如何梳理文脈,快速構思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比較思維、發散思維、聚焦思維等,這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加強訓練。
(作者為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清華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