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的初中作文教學存在隨意性大和效率低下的問題。基于這樣的作文教學現狀,我嘗試著以專題的形式開展作文教學。
一、學段有序列
所謂序列,是指對排成一列的對象進行合理排序,使之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初中作文教學序列設計,是指依據課程標準,對七年級至九年級的作文教學做出整體設計,按年級分階段,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把課程標準中的具體目標有側重地分散在三年之中,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作文教學中的具體問題,使作文教學呈現出循序漸進的良好態勢。
我曾設計了一份簡單的七年級至九年級作文教學序列簡表(表1):
二、學期有規劃
整個學段有了相對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每個學期的作文教學也應當有規劃和設計。下面,我以七年級下學期為例,簡要說明。
1.學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養成積累生活素材的習慣;與閱讀教學相結合,通過具體文體、表達技法的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和相應的作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學期目標雖然有些抽象,但猶如地圖,給本學期的寫作教學指明了方向。
2.寫作專題。
依據本冊教材閱讀教學的內容,我設計了本學期寫作的具體目標,使每個單元的寫作教學方向更加清晰。圍繞蘇教版七(下)教材(編者注:作者進行該課題研究時,使用的是蘇教版教材),我設計了以下寫作專題:觀察人物,寫出個性——寫作需有觀察;寫人記事,關注線索——寫作需有條理;觀察描寫,緊扣特征——寫作需有中心;如何寫好開頭(期中作文指導);介紹動物,抓住特點——寫作需要生動;信息傳播,學寫消息——寫作需有事實;放飛思緒,任意成文——寫作需有自我;如何寫好結尾(期末作文指導)。
3.具體規劃。
依據教材的單元主題推進,以訓練整篇習作為主。(詳見表2)
三、單元有行動
1.整體構建。
學什么,寫什么。我立足單元主題,將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對于每個單元的閱讀教學,以寫作為立足點和歸宿,進行整體布局,使該單元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互促進、共榮共生。
2.這樣嘗試。
(1)站在單元的起點:能否以寫作的眼光向前眺望?
例如,教學“人物風采”單元前,我們可以這樣眺望和思考:本單元選取了哪些人物?(選材)本單元展現了怎樣的風采?(中心)本單元是如何表現這樣的風采的?(章法)這樣的眺望,不僅能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主題,而且能夠基本確定本單元寫作訓練的方向。
(2)站在單元的中部:我們能否有的放矢地欣賞風景?
教材中所選的文章,是每個單元閱讀主題的典范,是學生模仿寫作的典范。教師若能站在指導學生寫作的視角去展開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3)站在單元的終點:能否以寫作的姿態向后回望?
一個單元的學習結束之后,我們不妨從寫作技法的角度進行簡單總結。以蘇教版七(下)教材第一單元為例。(詳見表3)
這樣的單元總結課,緊緊圍繞寫作的角度,既總結提煉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又為單元寫作提供了內容和技法上的范本。這樣的閱讀教學,實則是與寫作教學融為一體了,閱讀就是寫作的實踐指導。反過來,寫作實踐也是對閱讀教學的一次回顧和重溫。
四、寫作有專題
鑒于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寫作資源,除了以學期和單元為主的專題式寫作之外,我們也可以積極嘗試以讀寫專題的形式進行定點寫作。
在讀寫專題的教學設計中,我在閱讀時給學生樹“范本”、亮“樣例”,以期他們能從一個或多個“范本”“樣例”中找到某一個“參照點”,進行定點寫作。這就讓他們的寫作有了出路,有了可操作的抓手。
1.以特殊物象為讀寫專題。
有關重要物象的文學作品十分豐富,包括詩、詞、文等,而且,這些作品多數寄托著作家紛繁復雜的情思,蘊含著深邃的人文思想光輝。將這類作品加以整合,設計成讀寫專題,對于學生理解和感悟該物象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我們可以依據教材,設計“葉專題”“月專題”“自然的精靈,人類的益友——鳥專題”等,以物搖物,以文激文。
2.以重要人物為讀寫專題。
這里所說的重要人物,既可以是教材中出現的著名作家,也可以是特殊人物,還可以是一個群體。
例如,教材中的“孩子”形象較多:《皇帝的新裝》中的孩子,《散步》中的孩子,《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故鄉》中的水生和宏兒……如果我們能對這些孩子形象加以專題分析和解讀,引導學生圍繞“孩子”進行專題讀寫,效果應當不錯。
3.以作品主題為讀寫專題。
在蘇教版教材中,若從某個角度審視,不少作品在主題上存在相近或相通之處。如果對這些作品加以整合,引導學生進行主題閱讀,體會不同作品的呈現方式,能夠提升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
例如,我將教材中的《錯過》《記承天寺夜游》《陋室銘》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設計出“擦肩而過的美麗”這一讀寫專題,在比較與閱讀實踐中,引導學生體悟生活中錯過的美麗,從而使他們在后續的寫作中,能夠表達對生命中的錯過的思考和感悟。
4.以創作技法為讀寫專題。
蘇教版教材的一大特點是打破了原有教材按照文體編寫的傳統,而是以主題的形式編寫。這樣的編寫體式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學生往往文體意識不強。為此,在一定范圍內有意識地整合相關文體的作品,讓學生集中感受某種文體的特點,并探究該類文體的閱讀規律及方法,很有必要。例如,我整合了《多一些寬容》和《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等教學資源,設計了“學會用論據證明論點——走進議論文,寫簡單的議論文”這一讀寫專題。通過學習,學生對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就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
當然,以上提及的可整合的讀寫專題對于語文教材以及浩瀚的文學作品而言,只是滄海一粟。我們還可以依據新課標,從其他角度進行“讀寫專題式”作文教學。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