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牛津七(下)第四單元的單元復習課為例,闡述了設定以教材話題為主線的單元復習課的原因及理論基礎,從真實的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具體描述了如何展開基于教材話題的七年級英語單元復習課。
關鍵詞
話題 單元復習課 建構主義 真實情境
單元復習課是英語學科中常見的課型。復習課如何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教師從一份練習卷的講評開始上一節復習課,有教師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展開,我選擇圍繞單元話題來進行一堂復習課。
為什么選擇利用話題為主線來上單元復習課?主要原因是初中牛津教材一個單元分為七個板塊,比較碎,復習起來不易抓住重點。如果利用教材話題這一主線將碎片化的語言聯系起來,通過重整資料,構建和話題有關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借助一定的情境將已學內容得到有意義的鞏固。
我將以牛津七(下)第四單元Fingding Your Way復習課為例,來談談基于教材話題的七年級英語單元復習。
上任何一節課之前,有三個方面是我們需要考慮的。那就是:想法、方法和技法。
《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2011版)》指出: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所謂想法,就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之前對所教內容和教學過程的一種理論假設或想象。英語復習課對學生來說,內容是已經學過的,并不陌生,關鍵是如何讓學生覺得復習課不乏味,不同的人想法各異。或是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或是用話題貫穿的方式來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
牛津七(下)第四單元的話題是指路。上這節復習課之前,要圍繞指路這一話題,將與之相關的詞匯、功能句通過聽、說、讀、寫的方式呈現,讓學生熟悉功能語言的表達,并能準確應用。
所謂方法,是對具體教學過程涉及的各個因素進行全面計劃。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五步法”(revision, presentation, controlled practice, free practice, production), “3-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還有“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earning)等。
對于這節課,我采用的是“任務型教學法”。通過給學生設定的情境,即讓不會中文的偵探夏洛克到中國,尋找破案的關鍵盒子。學生通過幫助夏洛克找盒子,完成一個個任務環節,從而使教學目標更真實化,把指路相關的功能詞匯和實際運用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所學語言。
想法是概念基礎,方法是總體方案,技法就是實際運用,是課堂教學實際采用的多媒體、教具以及教學步驟等具體呈現方式。
具體到這一節復習課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四個任務環節。
一、Task1
夏洛克來到南京,通過多媒體的圖示呈現,讓學生幫助他,給他指路,在情境中利用所學的功能語言。
(設計說明:給學生設定情境,希望通過學生熟悉或是感興趣的人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功能語言。)
二、Task2
夏洛克要尋找關鍵盒子,但提示只有中文線路圖。讓學生通過聽錄音,幫助夏洛克找到盒子,在語境中幫助學生學習相關動詞和介詞的使用。
(設計說明:希望利用這個環節訓練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通過語言輸入和輸出在聽的語境中復習與指路有關的語言表達。)
三、Task3
讓學生兩兩合作,通過線索,找到關鍵盒子,復習介詞的使用,注意介詞over, under, beside,below的準確使用。
(設計說明:希望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通過溝通找到盒子的具體位置,復習方位介詞的用法。)
四、Task4
關鍵盒子里有一封殘缺的邀請函,請學生發揮想象將邀請函補充完整。要求學生當場完成之后以小組為單位評價同學的書面表達。
(設計說明:希望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復習應用文邀請函的格式,鞏固關于邀請函的書面表達。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基于教材話題設計的一節復習課,通過聽、說、讀、寫多種技能的反復應用,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構語言知識,輸出功能語言,達到會說、能寫的目的。由于時間有限,還有一些方面考慮得不夠周全。七年級學生學習內容有限,到了八年級,學生學習的語言知識內容豐富了,復習課還可以從詞匯、句型、語法或者語篇等多角度將有聯系的所學內容重組,建構某一話題的有意義的知識網絡,讓學生系統地復習,在情境中真實地運用。
如果一節復習課上得有想法,有策略,既能使學生的語言知識得到鞏固,又能讓學生的語言輸入在真實情境中得到輸出,能夠自然且自如地運用所學知識,就是一節值得學習的有效英語課堂教學。這也是我們英語老師努力和奮斗的目標。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河西初級中學教師)
【參考文獻】
[1]韓剛.英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建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肖之方.建構主義理論下的英語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