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錯誤教育;管理智慧;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7-0078-01
早上6點45分,我透過教室窗戶看到組長趙晟吾帶著六個同學在操場的衛(wèi)生區(qū)打掃衛(wèi)生,心想:怎么去了那么多人?也好,一會兒就干完了。7點,看他們并沒有回來的意思,再仔細看下,他們幾個好像在閑聊,完全沒有意識到早讀就要開始了。
班里的學生看我遲遲不安排早讀任務,便隨著我的目光,或站起,或伸長脖子,也發(fā)現了操場上正優(yōu)哉游哉的值日生們,詫異道:“怎么還沒干好?”是啊,怎么干那么長時間?面對這個問題,趙晟吾會有怎樣的表現呢?當我把心里突然產生的想法一說,教室里就如炸開了鍋一般:“趙晟吾肯定說誰誰不好好干,誰誰不聽話……”“果然如此嗎?咱們現在等著他們,聽聽趙晟吾是不是這樣說的。”“好!他肯定會這樣說的!”學生們興奮起來。
他們終于回來了。我問:“怎么干那么長時間啊?”“老師,他們幾個來得晚……”趙晟吾剛搶先回答,學生們就哄笑起來。“就是!剛才讓他們干快點,他們老是磨磨蹭蹭……”學生們笑得前仰后翻,不斷拿眼睛瞟我。趙晟吾先是驚訝,忽然好像意識到自己說話出了問題,收住話不吭聲了。
趙晟吾,是班上的活躍分子,課上積極發(fā)言,課下樂于助人,有影響力。但他有一個缺點,就是反映問題時習慣性地指責“他”“他們”的錯誤,但一查證,也少不了他的原因。
同樣,其他學生身上也存在這種問題。如果問兩個學生上課為什么說話,其中一個學生就會說:“他跟我借橡皮。”如果問小組衛(wèi)生怎么沒做好,組長就會說:“他們幾個一直就是這樣,不服管。”類似事情不少。
怎樣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承擔責任、學會自我反思的習慣呢?我開始思考。最后我決定不跟學生們講大道理,只和他們約定:反映問題、陳述事件時,從“我”說起。一開始,很多學生還不習慣。
衛(wèi)生區(qū),我問趙晟吾他們小組的衛(wèi)生為什么又沒有做好,他習慣性地回答道:“老師,是小周他們總是打鬧,浪費了時間……”我沒等他說完便開口道:“你是不是又忘了什么呢?”他立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來晚了,沒有分工好,有的人沒有活兒干,有幾個人閑聊我沒有制止……”
教室門口,我問一個學生遲到的原因,他開口便來一句:“我媽起床晚了,做飯晚了。”我說:“用我們約定的說法來說原因。”“我……我昨晚睡得晚,起床也晚了。”我提醒他:“以后起床不能再依賴別人,要自己定好鬧鐘,自己起床。”
辦公室里,一個學生自己來交作業(yè),隨口還說一句:“組長沒有收我的作業(yè)。”我反問:“是組長的原因嗎?你用‘我’開頭重新說一下原因吧。”她頓了頓,面露一絲抱歉的神情說:“組長收作業(yè)時,我沒在教室,等我交時,班長將作業(yè)本抱走了。”我笑了:“對,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一個組長跟我抱怨:“我們組的幾個男生上課總是說話,管他們也不聽。”我悄悄了解了下情況才知道,原來他這個組長也經常說話。正人先正己,他這樣自然是難“正”別人了。當我讓他好好想下問題出在哪里,用“我”來闡釋時,他低下頭:“我也沒有以身作則,管不住自己。”
從“我”說起,看似一個小小的人稱轉換,其實反映的是一種擔當的意識,有了責任心,又何愁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擁護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