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第十二屆三次全會將“全面推進擁江發展”作為加快世界名城建設的第二項重要工作列入文件,僅次于“加快推進城市國際化”。“擁江發展”戰略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是“跨江發展”戰略的升級版、轉型版,兩者有著實質上的不同,需要我們去認真認識和深刻領會。
理清“跨江發展”與“擁江發展”的不同點
一是動力不同。跨江是單向式的跨,是主城區向對岸跨,對岸被動接受,心態上需要調適,存在著貌合神離的狀態;擁江是雙向式的擁,是以“共飲一江水”的共識,兩岸各主體共同施力,共同擁抱。二是目的不同。跨江是為了解決城市發展空間,特別是生產空間不足的矛盾;擁江是為了解決城鄉區域共富的難題,促進市域統籌發展。三是要求不同。跨江是以發展為核心,尋求更大的生產、生活空間;擁江是以保護為前提,把江輕輕地攬在懷中,捧在手心,細心呵護,將城市輕輕地放在自然山水之中,讓生產、生活與生態“三生”和諧共生。四是使命不同。跨江著眼的還是建設長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與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質之城;擁江則是要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抱負更大、胸襟更寬。五是格局不同。跨江是從西湖時代轉向錢塘江時代,著眼于主城區的對岸發展,是空間格局的轉型期;擁江則是從小錢江走向大錢江時代,著眼于流域的發展,是空間格局的擴展與加固期。六是階段不同。跨江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仍要解決生產空間的數量問題;擁江則處于工業化后期或后工業化時期,從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發展。
認清“擁江發展”戰略的現實意義
一是加快文明轉型,做好美麗中國樣本。錢塘江流域山水秀美、人文豐厚、社會與經濟要素集聚,在杭州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獨特作用。實施“擁江發展”戰略,有利于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為“五位一體”建設生態文明提供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實踐。
二是積極解決新矛盾,強化市域均衡協調發展。錢塘江流域東西連綿280多公里,東西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而在核心區段發展不充分的矛盾突出。為此,實施“擁江發展”戰略,有利于積極解決新矛盾,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共享發展理念。通過城鄉互動發展、區域聯動發展,以城帶鄉、以東帶西,實現鄉村振興、市域均衡協調發展和城鄉共富共美發展新格局。
三是對接新時代新需求,體現西部資源戰略價值。充分認識科技革命帶來的生活生產方式和需求的巨大變化,包括高鐵帶來的同城化、互聯網帶來的扁平化,農村電商、個性化定制等,給西部帶來的機遇。同時,全球化、創新潮、消費時代使快節奏的城市與慢生活的鄉村對接,雙城職住、城鄉職住將成為常態。流動性加大帶來要素“流”轉“留”的機會,這使得“風景西邊獨好”的上游地區最有可能集聚創新要素。所謂“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新產業、新形態;有人文的地方就有新藝術、新人居、新樣板;有特色的地方就有新消費、新體驗、新業態。”西部將會以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為載體,涌現一批新型產業和業態。運用互聯網技術、平臺經濟模式,把西部豐富的生態環境、風景休閑資源對接城市市民需求、連通國內外需求,將蘊藏的資源勢能就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四是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作為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區域,浙江省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都市區”建設的重要平臺和主引擎,實施“擁江發展”戰略,有利于杭州用好優質空間資源,吸引新興要素集聚,更好地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部署,強化杭州城市發展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地位和能級,增強杭州城市綜合競爭力。
五是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建設世界名城。新世紀以來,杭州通過“跨江發展”戰略的實施,已經推動了城市建設重心從“西湖時代”向“錢塘江時代”轉移。面對杭州的新機遇、新使命、新要求,借鑒世界知名江河城市大多以江河為主軸、擁江發展的歷史經驗,杭州要順應城市發展潮流,打開框架,優化發展空間和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生態型、網絡化”的城市空間格局和“一江春水穿城過,兩岸風光畫圖中”的大山水人文畫卷。
應對下游發展不充分 著重提升功能品質 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濱水區域
一是以新城建設為抓手,以城聚人,以人引產、做強核心。高質量地建成“一江兩岸、雙城組合”的城市新中心。其中,錢江新城在發展總部經濟的基礎上,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激活公共空間,建設好江河匯地區和四七堡江灣城;錢江世紀城要結合奧體博覽城、亞運村的建設,加快樹立新城形象。做好產業新城的提質增效。其中,濱江高新區重點建設智慧新天地,開拓信息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下沙新城要結合開發區第三次創業,加快污染企業搬遷、金沙湖中心區建設等,完成從開發區向副城的轉型;大江東新城加快核心區城市氛圍的形成,解決產業發展缺乏城市依托的問題;蕭山科技城強化科技研發、新興經濟的培育和發展。
二是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加強統籌、分工協同、做強產業。圍繞城東智造大走廊這個大平臺建設,除了與城西科創大走廊聯動發展外,在產業上,充分利用濱江高新區的產業、人才資源優勢,在推動“互聯網+制造”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重點協調產業分工合作、共贏發展。在空間上,推動高新區與富陽合作,使富陽江南新區成為高新區的擴展區,以解決高新區空間不足與富陽新動能缺乏的問題。下沙新城作為主城與東部地區聯系的紐帶,要加強產學研城的融合,從制造中心向研發中心提升,依托區位、交通、服務優勢,進一步發揮對城東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結合杭州空港功能提升和拓展,建設臨空經濟區,發展航空、物流產業。以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之江新城及山南基金小鎮、湘湖基金小鎮等平臺為依托,建設錢塘江金融港灣,打造財富管理中心、互聯網金融中心。
三是以重點工程為抓手,統籌綜合、同筑六帶,做美空間。即在重點工程建設中,統籌兼顧擁江發展的六帶建設要求,充分發揮項目的綜合效益。如之江路通過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實施之江路下沉,解放出地上空間,使交通改善、休閑提質、環境提升、文化彰顯、生態優化,綜合效益提升。又如望江地區結合城站改造、地鐵建設、海潮寺復建等項目,實施城市更新,融入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等區域服務功能,將文化資源串珠成鏈,使之成為以“站城一體”為特色的宜業宜居宜游的品質城區。
應對上游發展不平衡 以點串軸、以軸帶面 形成城鄉一體共富共美格局
一是抓住機遇,復興衰落地區。以梅城復興為示范,重振建德雄風,形成戰略支點。抓住高鐵時代來臨的發展機遇,重視梅城三江交匯的區位、豐富的歷史底蘊及風景人文資源的優勢,恢復古城功能和活力。按“府生活,驛風情,夜繁華”的旅游發展主題,整合旅游資源,重點發展閑宿、康養、創學、文商、言情等五大新業態,充分體現“三江繁華驛,千年梅花城”特色。實施擁江布局、高鐵建設、文化復興、旅游發展,將梅城納入建德城區加以統一規劃布局,通過觀光輕軌,密切高鐵樞紐與白沙、梅城等節點的聯系,強化建德作為浙西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助推建德培育新動能、再創新優勢、構筑新高地。
二是強化品質,提升樣板地區。以桐廬美麗建設為樣板,提升品質,帶動全域發展。作為大都市的后花園、大花園中的新都市,桐廬要在繼承詩意棲居的富春山居圖的基礎上,承接杭州新定位的要求,引領新時代的生活工作方式。順應特質空間誘導特質產業的趨勢,抓好環境整治、空間場所品質提升,尤其是城區沿江段天際線的修補完善、文化特色的體現,使優質空間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要素集聚,成為創業、創新的天堂。
三是試點推廣,振興鄉村地區。以淳安下姜村為示范,推進鄉村振興,培育美麗經濟。充分發揮杭州商業模式創新優勢,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模式與途徑。做好“流”的文章,積極構筑平臺載體,對接城鄉的有效需求與供給。推出和打響淳安“下姜”的紅色文化體驗品牌、純天然綠色農產品品牌、鄉村生活體驗地品牌和鄉村振興實驗品牌。
總之,擁江發展要體現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強產業、做美環境、做優空間,使業態、形態、文態、生態“四態”聯動,推進目標定位的加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