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外傷后昏迷患者影響的臨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外傷后昏迷患者42例,按照隨機原則將這42例腦外傷后昏迷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的21例患者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的21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綜合康復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21例患者與讀對照組21例患者治療前的GCS與rCBF評分無明顯差異;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GCS評分為(14.21±3.45)、rCBF評分為(0.87±0.34)明顯優于對照組者治療后的GCS評分為(11.07±3.26)、rCBF評分為(0.53±0.24),(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外傷后昏迷患者影響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綜合康復治療;腦外傷;昏迷;臨床效果
在臨床上顱腦外傷是一種常見多發病,死亡率較高。近年來,醫療水平不斷提升,急性嚴重顱腦創傷患者救治技術不斷進步,顱腦外傷死亡率明下降。但臨床研究表明,有13.5%的顱腦外傷患者經臨床搶救治療后會長期昏迷。本次研究收集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外傷后昏迷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了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外傷后昏迷患者影響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外傷后昏迷患者42例,按照隨機原則將這42例腦外傷后昏迷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為25-45歲;對照組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為24-4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21例患者接受常規治療,給予患者基本藥物治療與高壓氧治療;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被動肢體活動訓練,每次鍛煉30min,1次/1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包括:①斜床,每次30min,1次/1d,持續治療4周;②低頻電刺激,治療儀器采用WLT-106A型低頻電刺激儀,在患者右側腕關節掌面近端10cm正中神點處放置電極,之后將電流強度調整為10mA,脈寬調整為15ms,頻率控制在50Hz,每次30min,1次/1d。③淋巴循環治療:應用淋巴循環治療儀電對患者四肢進行治療,每次30min,1次/1d。④針灸治療,取患者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百會等穴位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每周五次。
1.3 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與腦局部血流量(rCBF)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研究所得數據處理。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用t值檢驗計量資料,用卡方檢驗計數資料,用P值判定組間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21例患者與讀對照組21例患者治療前的GCS與rCBF評分無明顯差異;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GCS評分為(14.21±3.45)、rCBF評分為(0.87±0.34)明顯優于對照組者治療后的GCS評分為(11.07±3.26)、rCBF評分為(0.53±0.24),(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后的意識障礙主要表現為:植物狀態、微意識狀態以及昏迷狀態。據報道稱,大部分患者的意識障礙會超過30d,經過積極治療后意識障礙狀態改善不明顯。臨床研究認為,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有:遲發性顱內紅腫、腦組織急性缺血缺氧等。
目前,在腦外傷后昏迷的臨床治療中,主要對患者進行高強度的多種感覺刺激治療。臨床研究表明,高強度的多種感覺刺激能夠對人體大腦非特異性上面的投射系統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投射系統受到刺激之后會進一步將處于“休眠”狀態下的大腦皮質功能喚醒。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除介紹常規治療外還接受了斜床、針灸以及淋巴循環等治療。斜床治療主要是通過重力作用,對腦外傷后昏迷患者進行刺激治療。淋巴循環儀治療主要通過壓力刺激以及觸覺刺激等起到促醒作用,另外淋巴循環儀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促進患者康復。低頻電刺激操作十分簡便,并且沒有不良反應,安全性比較高。針灸治療中的醒腦開竅針刺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同時對人中穴進行針灸能夠改變腦細胞的抑制狀態。通過以上方式的綜合康復治療,能夠有效的促進患者康復。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21例患者與讀對照組21例患者治療前的GCS與rCBF評分無明顯差異;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GCS評分為(14.21±3.45)、rCBF評分為(0.87±0.34)明顯優于對照組者治療后的GCS評分為(11.07±3.26)、rCBF評分為(0.53±0.24)。根據研究結果可知,綜合康復治療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外傷后昏迷患者影響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楊初燕;康復治療對腦外傷后意識及認知障礙的臨床和機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6
[2]羅承良;腦外傷后自噬/凋亡/質膜修復的作用及相互調節機制的初步研究[D];復旦大學;2015
[3]孫道貴;淺談腦外傷患者心理變化的分期和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
[4]王建清;李云峰;徐福林;王健;卞留貫;;輕度腦外傷的臨床多樣性分析[A];2004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