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和研究補腎活血方對頸動脈斑塊的治療效果。對象及方法:收集178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結果:兩組治療前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IMT顯著低于對照組及治療前水平(P<0.05)。經治療后治療組血脂下降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補腎活血方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減小粥樣斑塊的面積及頸動脈內膜厚度(IMT)。
關鍵詞:補腎活血方,頸動脈斑塊,血脂分析。
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按照診斷標準和病例納入標準,自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就診于昌樂縣中醫院神經內科的門診及住院患者,收集顱外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178例,其中男性93例,平均年齡(56.31±6.18)歲,女性85例,平均年齡(58.10±5.53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88例,有5例患者因未按時服藥,計入脫落病例,因此,治療組進入統計83例;對照組90例,有4例患者退出,計入脫落病例,故對照組進入統計8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上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
2.診斷標準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標準: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1.0mm,為頸動脈粥樣硬化,IMT≥1.5mm并突向管腔視為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3.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分冊》制定腎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眩暈、頭痛、頭重、耳鳴、健忘、腰膝酸軟、心悸、胸悶、胸痛、唇紫、舌淡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或沉細。
4.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4.1納入標準 ①符合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腎虛血瘀證辨證分型標準;③年齡45-65歲;④受試者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4.2排除標準 ①65歲以上,45歲以下者;②不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③頸動脈狹窄≥70%者;④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⑤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病情危重,難以對本次治療進行療效判定者。
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基礎西藥治療(拜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 qd +辛伐他汀片20mg qn);治療組在給予基礎西藥治療期間同時給予補腎活血中藥免煎制劑(組成:何首烏15克、丹參15克、人參10克、仙靈脾10克、女貞子10克、枸杞10克、生地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大黃10克、牛膝30克、山楂15克、姜黃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并根據病情適當加減成分),水沖服,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日一劑。兩組均觀察用藥12周。用藥期間每月隨訪1次。研究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情況。
6.中醫證候評價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顯效:治療后癥狀積分值下降,與治療前癥狀平均積分值比較≥2/3;有效:癥狀積分值下降在1/3-2/3間;無效:癥狀積分值下降≤1/3。
7.頸動脈斑塊及血流檢測
使用彩色超聲檢測:探頭頻率7.5MHz,患者取頭后仰臥位,頭部稍偏向非檢查側,從近鎖骨端開始向上,沿頸總動脈走行,從頸前外側、頸前、頸后3個角度縱向檢查雙側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盡可能檢查到最高點,將探頭轉動90°,沿血管走行顯示其橫斷切面,作全面觀察。測定IMT厚度,記錄雙側頸總動脈分叉下4cm、頸內動脈2cm、頸外動脈2cm范圍內的斑塊總數,并計算Crouse斑塊積分。
8.血脂檢測
所有患者均空腹12h取靜脈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
9.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整理,計量數據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數據統計,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1)
對照組86例,顯效13例,有效26例,無效47例,總有效率為45.35%;治療組83例中,顯效17例,有效42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為71.08%。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的中醫證候療效顯著好于對照組。
2.兩組治療前后IMT、頸動脈斑塊數目、斑塊Crouse積分比較(見表2)。
兩組治療前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IMT顯著低于對照組及治療前水平(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治療后頸動脈不穩定斑塊的數目、斑塊Crouse積分均顯著降低(P<0.05)。
3.兩組治療前后頸動脈血流及血脂比較(見表3)
兩組治療前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Vmax、Vmin和PI與治療前水平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均有顯著改善(P<0.05)。另外,兩組治療后較治療前TG和LDL水平均有顯著改善(P<0.05)。
討論
本病患者多年老體弱,或久病難愈,正氣漸虧,多有肝腎不足,氣血兩虧,素有瘀血痰濁內停。筆者認為本病多發生在冬春兩季,腦血管病的發生與肝臟、腎臟關系密切,肝腎同源,腎為先天之本,年老腎衰,腎損及肝,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從而化風,風為陽邪,易襲陽位,頭為諸陽之會,且居陽位,陽位發病,血脈痹阻,發中風病。本觀察表明,補腎活血法可穩定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效修復損傷的血管內皮。陳文強等[1]通過研究發現補腎活血化痰中藥在改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的中醫證候、頸動脈斑塊和血流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發病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故擬補腎活血方(何首烏15克、丹參15克、人參10克、仙靈脾10克、女貞子10克、枸杞10克、生地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大黃10克、牛膝30克、山楂15克、姜黃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補腎活血方是我們據多年臨床實踐總結而成,方中以何首烏為君藥,滋補肝腎,人參、當歸、女貞子、枸杞、仙靈脾為臣,其中人參大補元氣,為補氣強身之要藥。當歸善補血活血,并能散寒。女貞子善滋補肝腎之陰。枸杞滋補肝腎。仙靈脾補腎陽,強筋骨。丹參、生地、當歸、赤芍、大黃、牛膝、山楂、姜黃、川芎為佐,活血化瘀。甘草為使,調和諸藥。結論:以補腎活血為基本治療原則,應用免煎中藥,其組方簡練,應用方便,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減小粥樣斑塊的面積及頸動脈內膜厚度(IMT),在臨床使用中依從性較高,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文強,黃小波,王寧群,等.補腎活血化痰法干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1):321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