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預防壓瘡的護理方法與護理效果進行研究與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20例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患者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針對預防壓瘡的專門護理,對兩組患者在壓瘡發生率、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各項指標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為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提供針對預防壓瘡的專門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出現壓瘡的概率,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 預防壓瘡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病情十分復雜,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臥床休息,若沒有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很有可能會出現壓瘡問題。[1]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壓瘡發生率,本次實驗研究選取120例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為其中的一部分患者提供針對預防壓瘡的專門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納入本次實驗研究的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患者各6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4/26,平均年齡51.5±1.7歲。觀察組男女比例35/25,平均年齡51.3±1.6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對于壓瘡的認識
壓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褥瘡,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部長期受到壓迫而造成組織缺氧與缺血,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壓力性潰瘍癥狀。臨床醫學中比較常見的壓瘡并非是原發性疾病,通過改善護理工作的方法完全可以避免出現嚴重的壓瘡癥狀。然而對于嚴重營養不良的負氮平衡患者來說,在出現皮膚損傷后自我修復會比較緩慢。[2]對另外一部分嚴重腦出血的患者來說,護理人員的翻身操作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當前現有的護理手段對于重癥患者的壓瘡預防進行根本性的限制。因此,解決壓瘡問題,一方面要從護理的角度入手,對壓瘡護理工作的細節進行調整,另一方面也要從治療的角度對壓瘡問題進行有效的預防。
1.3引發壓瘡的有關因素
1.3.1局部因素
剪切力、潮濕、垂直壓力以及摩擦力是引發壓瘡問題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其中垂直壓力是以上幾種因素中最為主要的因素。根據以往的護理工作經驗發現,患者局部在兩小時以上的垂直壓力下就會發生不可逆的細胞變化。因此,護理人員一定要對患者的臥床體位進行定期的調整,對處于仰臥位的患者,護理人員要重點注意骶尾部、肩胛部、枕后以及足跟等部位的皮膚變化情況。對處于半坐臥位或坐位,足跟位置與骶尾部所承受的剪切力與摩擦力相對較大,加之汗液潮濕以及大小便的刺激,很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局部皮膚壓瘡問題。
1.3.2全身因素
對于部分感知能力低下的患者,在身體局部受到壓迫的狀態下,可能對于疼痛沒有明顯的感知,同時也不會要求護理人員與家屬協助其進行翻身,患者在長期沒有改變體位的情況下,會出現壓瘡問題。[3]患者皮膚的營養不良也會出現壓瘡問題,并且壓瘡的恢復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另外,皮膚抵抗力低、營養攝入量少、體溫過低、精神抑郁以及肥胖人群也容易出現壓瘡問題,需要護理人員進一步加強重視,做好預防工作。
1.4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針對預防壓瘡的專門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護士在工作中應做到“六勤”:勤觀察、勤更換、勤擦洗、勤按摩、勤翻身及勤整理。經常翻身是長期臥床患者最簡單有效地解除壓力的方法,并注意掌握翻身技巧,根據人體力學原理,合理擺放體位以減輕局部壓力。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后,可采用軟枕或表面支撐性產品墊于身體空虛處,使支撐面積加大,壓力分散受力均勻,從而減輕骨隆突處的壓力;鼓勵患者活動,每日主動或被動的全范圍關節運動練習,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壓瘡發生;改善機體營養狀況:合理膳食,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交接班時護士應嚴格細致地交接患者的局部皮膚情況和護理措施的執行情況。0
1.5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在壓瘡發生率、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方面的差異。
1.6統計學分析
對相關數據進行采集,通過SPSS18.0軟件分析相關數據,通過例數和百分比對計數資料進行表示。在對組間資料進行對比的過程中,組間通過χ2值來進行檢驗;以“均數±標準差”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組間通過t值來進行檢驗;在P<0.05的情況下,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60例對照組Barthe評分75.5±11.6分,Fugl-Meyer評分42.5±7.2分,出現壓瘡病例12例,占比20.0%,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83.1±8.4分;
60例對照組Barthe評分91.2±15.8分,Fugl-Meyer評分61.6±10.2分,出現壓瘡病例1例,占比1.7%,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93.4±5.2分。
各基指標組間差異P<0.05。
3.討論
壓瘡通常發生在患者缺乏脂肪保護以及骨骼隆突位置,比如足跟部、耳廓、以及骶尾部。由于患者在長期臥床狀態下,血液循環不暢,皮下組織營養嚴重缺乏,出現大量代謝產物,癥狀表現主要為皮下組織潰爛、壞死及缺血等。存在壓瘡癥狀的患者,在長期的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疾病疼痛的影響,不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對解決壓瘡問題的有關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
4.結束語
經實驗研究發現,參與本次實驗研究的觀察組患者在各項指導上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為危急重癥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服務能夠有效降低出現壓瘡的概率,改善護理質量,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周金連,張春梅,王麗.短期培訓對手術室護理人員術中壓瘡認知和預防術中壓瘡護理行為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7,(30):166-168.
[2]劉蘭英.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預防骨外科患者壓瘡的效果評價[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115-116.
[3]方貴珍1,朱英2.風險管理模式在骨科術后患者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