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傷患者手術后疼痛是一種普遍現象,為了減輕術后疼痛,護理工作顯得尤為要。綜述了疼痛的機制、疼痛的評估,并總結了疼痛的護理干預工作:術前評估與教育、心理護理、鎮痛藥護理、超前鎮痛、替代療法和平靜鎮痛等。
關鍵詞:術后;疼痛;護理干預;研究進展
國際疼痛學會(IASP)于 1986 年將疼痛(Pain)定義為發生在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時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體驗[1]。疼痛通常是患者機體受到傷害的預警,常常伴有主觀感覺、生理反應和行為的變化,臨床上已經成為第五大生命體征。據統計,約有 50% ~ 70% 的創傷患者未能夠受到充分的術后止痛措施。本文就創傷患者術后疼痛干預護理現狀與進展作一綜述。
1 疼痛的機制與不良影響
創傷患者術后疼痛的最直接原因是手術、創傷、失血等直接作用于機體所帶來的疼痛的感覺,同時機體面對負面刺激會導致一系列的情感變化、植物內臟型反應以及運動改變。
因此,術后疼痛不僅包括手術創傷直接作用于神經末梢所產生的疼痛,還包括因為創傷和神經系統敏感或異常所帶來的繼發性疼痛。大型外科手術,如腹部、骨科的手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可 > 8 d,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給患者造成了精神傷害,還可能影響疾病的轉歸,不利于術后恢復,甚至引發新的疾病。術后疼痛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高血壓、血管痙攣、惡心、嘔吐、失眠等反應,并保護性反射引起咳嗽、排痰障礙,引起肺炎。患者體內兒茶酚胺水平增高,可導致心律失常和心動過速,嚴重時還可發生心臟驟停或者呼吸衰竭,導致死亡。同時,術后疼痛會使炎性介質紊亂,不利于創口的愈合,甚至加重原發疾病。
2 疼痛的評估
研究表明[8]患者自身的疼痛程度與醫護工作人員的評價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對患者的疼痛程度不規范、準確,患者機體因疼痛而引發的生理及病情的改變就不能夠被準確預測,不利于術后的恢復和護理干預的進行。因此,對患者全面的疼痛評估應當受到醫護工作人員的重視。評估時主要參考患者的自我描述、生理反應、行為反應變化等,其中行為反應變主要包括觀察患者的表情、呼吸、體位的變化以及有無失眠等癥狀的出現。評估內容包括疼痛的時間、程度、部位、類型、變化以及導致變化的因素等。此外,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因素、既往病史等個體化資料也應當作為參考依據。采用客觀的標準化評估工具可以使疼痛的評估更加準確,評估工具主要包括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數字評分法(NRS)、Prince -Henry 評估法、MEGILL 疼痛問卷法等。
3 疼痛的護理干預
3.1 術前評估和教育
術前評估和教育的目的在于消除患者對手術和術后疼痛的恐懼和不安,使其積極面對疼
痛,早日康復。在創傷患者進行手術前,一項重要的工作是醫護工作人員對患者病情作出全面而準確的評估,多方面了解患者的病情,還應當將手術的方案,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疼痛程度及誘發原因詳細告知患者。此外,術前教育也是一項重要的措施,教導患者通過早期功能恢復鍛煉、深呼吸、鎮痛藥的使用等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并告知鎮痛的方法、特點、選擇原因,共同制定鎮痛方案。
3.2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護理工作的常見措施,也是必要措施。研究證實[2]心理因素會引起應激應,對手術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因而心理干預應注意與病人多溝通,溝通的目的在于解決患者的困惑,了解心理需要,避免消極的心理因素。對于疼痛護理干預來說,心理護理應貫穿整個護理干預過程,其中主要的護理方式是及時、積極、耐心的給予患者個體化的心理指導,緩解其緊張的情緒,使其放松,并仔細觀察患者的疼痛反應,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對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壓力,還可通過周圍的環境來影響病人的心情,例如保證病房的干凈整潔和空氣流通、放置一束芳香的鮮花、播放舒緩的音樂、觀看電視等來分散疼痛帶來的負面情緒。
3.3 鎮痛藥護理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使用階梯用藥法對患者進行術后鎮痛,主要包括 3 個階段[3]。第 1階段使用 NASID 類藥物、阿司匹林等非麻醉性鎮痛藥,第 2階段使用可待因、右旋丙氧酚等弱麻醉性鎮痛藥,第 3 階段使用杜冷丁、嗎啡等強效麻醉性鎮痛藥,但用藥需謹慎,對于大型手術、內臟痙攣的患者等可適當使用。用藥時應當嚴格掌握藥理機制、適用范圍和副作用,及時根據作用效果調整用藥。
3.4 超前鎮痛、替代療法和平靜鎮痛
超前鎮痛是一種通過術前阻斷傷害性刺激的傳達以減輕術后疼痛的鎮痛方法,對于敏感性中樞神經系統或者病理性疼痛患者效果優秀,臨床上多采用區域性阻滯、預防性使用 NASID、聯合鎮痛以及預防性使用中樞抑制劑等手段實現。利用按摩、針灸等非藥物治療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因手術、創傷所造成的疼痛感,減少術后鎮痛藥的用量,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使肌肉放松,減少疼痛所帶來的負面作用。此外,將不同的鎮痛方法和鎮痛藥物聯合應用以加強彼此之間的協同鎮痛效果的方法被稱作平靜鎮痛,也是目前臨床上干預術后疼痛的新方向。
4 小結
醫護工作人員應當對疼痛有著正確的認識,熟練掌握疼痛的評估方法和治療措施,對鎮痛藥物的藥理、副作用及使用量認識準確。隨后通過規范化的管理制度,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手段,術前正確評估患者的病情,進行疼痛知識科普,給予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及時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必要時通過替代療法、平靜鎮痛等新理念及時緩解患者的痛楚,促進其傷口愈合,使之早日康復出院。
參考文獻:
[1]朱玉琴. 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評估及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16,18(8):56 ~ 57.
[2]沈艷. 論骨科患者術后護理分析[J]. 醫學信息,2013,7(18):358 ~ 358.
[3]黎彩紅,劉姍姍. 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評估及護理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