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胺碘酮作為一種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被廣泛應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其帶來的不良反應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常見副作用包括甲狀腺毒性、腎功能不全、光敏毒性、惡心、嘔吐等,胺碘酮肝臟方面的副作用相對少見,以膽汁淤積性肝病為表現者更為罕見,且往往預后欠佳,我們經治了一例胺碘酮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病同時合并腮腺、皮膚受累的患者,經治療后預后良好,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胺碘酮;膽汁淤積性肝病
1.入院情況
患者韓經平,男,60歲,因“食欲不振、尿黃半月”于2017.06.08入院。患者半月前因冠心病行冠脈支架置入術,術后逐漸出現食欲不振,全身皮膚黃染、瘙癢,口干、煩渴,多飲、多尿,尿黃,呈濃茶色,大便發白,無發熱,無腹痛、腹脹,無惡心、嘔吐,于我院門診行鋇餐檢查提示胃炎,肝膽胰脾超聲檢查提示膽囊炎,肝功檢查提示ALT87IU/L、AST54IU/L、AKP754IU/L、GGT297IU/L、總膽紅素327.5umol/L、直接膽紅素198umol/L,以“黃疸待查”收入院。入院查體:T36.4℃ P80次/分R20次/分 BP90/60mmHg,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全身多發紅色丘疹,壓之不褪色,未見肝掌、蜘蛛痣,瞼結膜紅潤,淺表淋巴結未及,心肺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腹平軟,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3次/分,雙下肢無水腫。
2.治療經過
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保肝降黃治療,監測肝功初有下降趨勢,后無明顯改善,且煩渴多飲多尿加重,口干明顯,舌皸裂,幾乎不能進食,排除禁忌后嘗試加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煩渴多飲逐漸減輕,進食好轉,肝功指標逐漸好轉,皮疹消退,糖皮質激素逐漸減量,患者癥狀進一步好轉,考慮到胺碘酮半衰期長,患者住院時間已達月余,經治療后一般狀況良好,結合家屬意愿2017.7.12出院,院外口服潑尼松及甘草酸二胺腸溶膠囊治療,激素逐漸減量,監測肝功,至2017.07.30患者肝功正常,未訴不適,隨訪數月,患者無不適。具體治療經過見下表。
3.討論
該患者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肝功異常及煩渴多飲多尿,按以上兩條線索尋找病因。一、患者肝功異常,酶學升高以膽道酶及膽紅素升高為主,轉氨酶輕度升高,考慮存在膽汁淤積性肝病,院外超聲未見膽管擴張、膽管占位等征象,不支持肝外膽道梗阻,但超聲檢查容易受胃腸脹氣影響,存在局限性,進一步行腹部CT檢查仍未見明顯異常,考慮存在肝內膽汁淤積,常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藥肝、IgG4相關性膽管炎、病毒相關性膽汁淤積,進一步完善甲肝、乙肝、丙肝、戊肝、TORCH、肝抗原抗體譜、IgG4、抗核抗體譜、肝抗原抗體譜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考慮有無藥物相關性肝損傷。二、患者口干、煩渴明顯,多飲、多尿,常見原因有糖尿病、甲亢、尿崩癥、干燥綜合征、高鈣血癥、低鉀血癥、精神性煩渴、藥物相關,該患者完善血糖、甲狀腺功能、電解質、垂體CT、腎功檢查未見異常,尿液分析、尿滲透壓提示低比重尿、低滲尿,抗核抗體譜:IFANA(1:100)+ 余均陰性,腮腺ECT:雙側腮腺攝取及排泌功能均減低,余未見明顯異常,雖有部分結果輕度異常,但不能解釋患者癥狀,考慮是否藥物導致。追溯病史,患者既往冠心病病史3年余,1月前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心臟冠脈支架置入術,術后出現心房顫動,應用胺碘酮轉復心律,現口服“血脂康、阿司匹林、波立維、胺碘酮治療”,患者系術后逐漸出現肝功異常及煩渴多飲多尿、皮疹,考慮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查閱相關文獻,可疑藥物胺碘酮有淤膽性肝損傷、皮疹、面色晦暗、腮腺損傷等罕見不良反應,該患者2017.04.24行冠脈支架置入術,術后出現房顫,應用胺碘酮轉復心律,至2017.06.08入我科,靜脈及口服用藥總量達15.1g。
胺碘酮導致肝損害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該患者術后給予靜脈及口服胺碘酮治療出現膽汁淤積性肝損害,同時合并腮腺及皮膚受累,常規口服保肝藥物治療效果欠佳,且口干煩渴改善及皮疹消退欠佳,聯合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病情逐漸改善,預后良好,早期糖皮質激素治療或可改善預后。胺碘酮半衰期長,對肝臟、腮腺等靶器官持續損害,治療周期長,臨床工作中要結合藥物代謝動力學特點給予相應治療療程。
參考文獻:
[1].溫偉,紀立偉,張新超.胺碘酮靜脈滴注致急性肝損害15例臨床分析.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6,8(2):105-109
[2].黃興福,楊艷敏,朱俊.靜脈胺碘酮與嚴重肝功能損害.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9,23(6):47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