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更懂福建
對于許多永春人來說,香,早已是熏染在他們生命里的味道。
泉州市永春縣有著300多年的制香史,是中國四大制香地之一,被稱為“中國香都”,還是全國最大的神香生產出口基地。
中國的香文化歷經數千年,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隋唐五代已發展完備,到了宋元明清,逐漸鼎盛起來。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載,宋代的臨安城內有四般閑事:燒香、點茶、掛畫、插花,這樣的休閑文化,又慢慢轉變成“茶、花、香、書”四道。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一種情趣的象征,發展到后來,還有了“香席”這樣的特色活動。
“香席”一般以四人為限制,在安靜雅致的室內舉凡陳設、用具、入坐、行香、品評,最后還要在香簿上題詞,在這過程中,要求品香人“散慮忘情、探究心性”,在裊裊的香煙中,體驗生命的內在價值。
對香文化的推崇,為香產品帶來了一個廣大的市場。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同樣也是一條“香料之路”。大量的外國使臣、商人、傳教士,帶著香料在泉州刺桐港這個“東方第一大港”登陸。當時的泉州城“云屋萬家,樓雉數里”,是香料進出口的重要集散地。
線香
就在這樣天時地利的情況下,世代經商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壽庚在泉州開始以運販大宗香料為主的海外貿易,將蒲氏家族推向一個頂峰,一度壟斷了泉州的對外香料貿易。
錐香
繁華盛景轉眼云煙,蒲氏家族頑強地歷經了多個朝代的遞嬗。明末清初,閩南沿海大亂,民不聊生。清順治三年,蒲氏后代蒲世茂舉家遷移永春,經營起家族老本行,繼續和香打起了交道。只是這一次,他們不做香料買賣,而是轉而投向制作香產品。
盤香
歷代蒲氏掌門重視香配方研究與積累,所生產的香品倍受歡迎,“名馳于外郡”,為了擴大生產,蒲家人請了許多鄉民來幫忙制香,手藝就這樣一點點地流傳開去,漸漸在當地形成了日益成熟的制香工藝和產業鏈。毫不夸張地說,永春制香業能有目前的規模,蒲氏家族應居首功。
堆積如山的竹蔑,是制作蔑香的主要材料
清末以后國勢衰微,加上外來文明的沖擊,屬于中國人的傳統逐漸遠去,香更是失去了內在的文化精髓,成了單純宗教祭祀用品,懂得品香、用香的人,越來越少。
農家小院里,曬滿了做好的蔑香
30多年前,由于“文革”時期“破四舊”,制作篾香被明令禁止,制香人紛紛改行,許多制香工藝失傳。到了1977年恢復篾香生產時,原以制香聞名的漢口村竟然只能招到12個制香師傅。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生活的質感,社會上吹起了一陣復古風,許多塵封的老傳統被重新挖掘出來,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在快節奏的生活下,點上一支天然香,讓身心回歸到平和狀態,成了深層次的精神享受。一些瑜伽館、SPA館、茶館、高檔會所內,漸漸出現了線香、盤香、錐香的影子。
文化推廣是永春制香業很好的一個突破口。然而要重新拾起一度失落的傳統香文化,無疑是緩慢且艱難的,畢竟這中間隔著的不僅是時間,還有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乃至整個社會文明的變遷,只能徐徐圖之。就像余光中說的:“科技是忙出來的,文化是閑出來的。文化講究慢,你一定要定下心來,然后慢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