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社會我包哥就是壹讀君的偶像,雖然包哥有點黑,但包哥話一點也不多,
這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壹讀君覺得包哥可能是因為沒有擦防曬霜……23333
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壹讀君還是翻出了歷史書,找到了包拯的畫像,然而事實卻是……包黑炭特么一點都不!黑!而且!包拯的額頭上也沒有牛逼轟轟的月牙……媽的好氣哦。
壹讀君接著翻開了《宋史·包拯傳》,發現正史中沒有一點關于包拯膚色的記載,說的都是他為什么是一個好官。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619-1497854475253013856.png《宋史·包拯傳》沒有關于包拯膚色的記載
沒有膚色記載既不能說明包拯白也不能說明包拯黑。
這不科學。于是壹讀君又打開了包拯的家譜——《包公書院記》,其中說:
今睹遺像,乃清雋古雅,殊無異于人。
這說明包拯的臉跟常人是一樣的膚色,并不黑。
壹讀君又發現了這樣一首詩:
肖像滿天下,訛傳嘆失真。剛方不在貌,冠玉自驚人。
包拯的名氣非常大,所以肖像滿天下流傳,但畫像的包拯與本人多有不符。這說明包拯的黑臉應該是謠傳的。
研究包拯的大家李良學也有這樣的分析:“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只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并不黑,是一個白面書生。”
最直接的是,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包拯像也毫無一點黑色。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619-1497859467053023876.jpg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包拯像
由此看來,包拯的臉的確一點都不黑,甚至可以說算得上白了。
變黑要從他是清官說起
后來包拯的臉“被變黑”,甚至成為大眾的共同認知,還得從他是個鐵面無私、清正廉明的好官說起。
史料記載的包拯是個清清白白的清官,這毋庸置疑。包拯大概做了30年的官,在任時,一直依法辦事剛正不阿,既不巴結人也不會被人收買,天天掛著一張面癱臉,讓當朝的貴戚宦官都十分害怕,不敢為所欲為。因為那張禁欲系的臉,包拯甚至被大家調侃為“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想看到包拯的笑臉比看見黃河水變清還難,想想就覺得包哥有點,嗯,闊(gandei)怕(piaoliang)。
包大人對別人不手軟,對自己人也毫不手軟。自己當了官后,不讓自己吃好喝好用好,“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也不讓自己的子孫們胡作非為: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如果有人當了官還貪贓枉法,直接不認,死了連祖墳都不給進。
當然,包拯為民伸張正義的事情就更多了,詳情可戳《宋史》及各大史料。像這樣能為百姓伸張正義、剛正不阿、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包拯,完全符合老百姓們對于官員的期待。包拯在世時,忠心耿耿和清正廉明的事跡就開始廣泛傳播,去世不到十年便傳到了西羌民族中。西羌青唐大首領青俞龍珂歸順宋神宗時說“平生聞包中丞朝廷忠臣”,讓皇帝賜姓包,于是叫做包順。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619-1497854542314058066.png
包公擲硯
包拯過世后,百姓們更是將包拯的事跡記載下來,希望還會有包拯這樣的清官能夠為他們伸張正義。老百姓們甚至還對包拯的事跡添加情節進行演繹和想象,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極其富有傳奇色彩。于是,包拯的傳說便流傳在宋元話本、元雜劇中。
到清代時,一本叫做《三俠五義》的書出現了。這本以包拯為主角的俠義小說將包拯的清正廉明形象推向了頂峰。包拯的黑臉也在此書中找到了出處。
書中說包拯出生的時候,“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長到七歲時,直接起名叫了“黑子”,后來又改名叫“黑三”,后來便在民間有了“包黑子”的綽號。
包黑炭的黑臉只是一個文學藝術形象
包拯的黑臉除了民間傳說的“黑化”以外,還有元明以來戲劇化妝師的創作。
首先壹讀君簡單帶大家了解一下戲劇中的臉譜。戲劇中有個叫臉譜的東西,臉譜還十分重要,主要作用在于用來突出人物的性格。在演出的時候,人們能通過臉譜對人物的性格有個大致了解。
化妝師在設計臉譜的時候,有一個要求是:臉譜既要形似又要神似,但地位更高的是神似。隨著臉譜的發展,最后大家約定俗成地認為:某種顏色能夠象征某種性格品質。所以當不知道人物的具體面貌信息時,也會用顏色來表現臉譜的形似性。也就是說,劇中人物臉譜上的顏色,不一定與這個人物的實際膚色一樣。
而包拯的黑臉就有這樣一層意思存在。在戲劇臉譜中,黑色代表性格嚴肅、不茍言笑,這與歷史記載的包拯“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十分貼合,再加上民間傳說中的包拯臉黑,戲劇化妝師便創作出了為我們所見的包拯形象:黑得不行,額頭上還有酷炫的月牙。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619-1497854573160048821.jpg
包拯腦門上的月牙設計,也是民間傳說加藝術創作的結果。民間傳說包拯年紀小的時候,曾經被馬踩過,腦門上留了半個馬蹄形傷疤(人艱不拆)。拔高了說,就是月亮代表著正義、黑暗中的光明,非常符合包拯清正廉明的氣質,于是化妝師便在包拯腦門上畫了個月牙。
所以說,包拯的黑臉與月牙真的只是個文學藝術形象,與包拯本來的膚色沒有關系。不要再覺得月牙很酷炫了,你喜歡你也可以來一個。
參考資料
1.《宋史·包拯傳》,[元] 脫脫等,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版
2.《包拯》,張華盛、傅騰霄編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3.《中國家譜資料選編·包公書院記》,陳建華、王鶴鳴主編,顧燕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版
4.《三俠五義》,石玉昆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清官崇拜談 從包拯到海瑞》,于鐵丘著,濟南出版社,2008年版
6.《包公正傳》,屈春山、李良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中國古代戲劇統論》,徐振貴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