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渣:壹讀君,為什么詩人都那么愛傷春悲秋,真的好矯情啊!
壹讀君:這個問題讓壹讀君想起了高中時代被古詩詞鑒賞支配的恐懼……然而,傷春悲秋這種文藝氣息爆棚令廣大學生朋友難以鑒賞的情感可能不只是詩人們“作”出來的小情緒哦。
傷春悲秋似乎已經成為文人墨客的專有屬性之一,壹讀君忽然回想起自己高中時代盛行的網絡段子:
文科生:葉子的離開是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理科生:是脫落酸……
同樣是理科出身的壹讀君雖然以時刻保持高冷悶騷為奮斗目標,然而,每逢落花落葉的時節,有時也難免會像廣大文藝青(中)(老)年一樣有些小傷感,抑制不住想要吟詩一首的沖動。
沒錯,壹讀君也是像林妹妹一樣多愁善感的情種(捂臉)
拋開“觸景生情”這種古詩詞鑒賞的標準套路來考慮,其實傷春悲秋這種情感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喜聞樂見”的。(前提是有季節更替,手動@赤道以及南北極圈附近的小伙伴們)
通常,由于光照時間減短,血清素分泌水平下降(血清素是調節情緒的主要激素,分泌水平受光照調控)以及一些重大的節假日帶來的壓力(比如春節你媽喊你回家相親,或者“每逢佳節胖三斤”的詛咒),秋冬兩季人們更容易感到抑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如果不只是有些小傷感,就要警惕自己是不是患有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了。
以典型的冬季情感障礙為例,患者會認為自身沒有價值,生活沒有希望,不想活動,社交減少,食欲出現問題(然而并不會變瘦,反而有吃更多的傾向),睡眠也出現問題(然而并不會清醒,反而起不了床),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癥狀。
以上所說的癥狀看起來雖然像是“癱倒的一代”的日常,但是許多SAD患者往往經歷過重度憂郁癥或者是雙相情感障礙癥(躁狂和抑郁混合發生),并會產生自殺傾向。(北歐國家福利雖高,自殺率卻不低的原因和冬季太過漫長是分不開的)
得知真相的挪威克朗咸魚眼角流露出一絲詭異的光
雖然秋冬兩季抑郁多發,然而世界范圍的研究表明,抑郁癥和自殺(自殘)行為發生的峰值卻出現在春意闌珊、夏季伊始的時節。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科學家們嘗試讓各種因素背鍋:比如說花粉等過敏原會導致引起焦慮的化學物質的分泌,又或者是光照使人產生了自殺的念頭,甚至還有來自韓國的一項研究提供了更為具象的數據: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自殺率上升1.4個百分點。最后,連下雨打雷也難辭其咎……
這種甩鍋方式真的好嗎……
然而,每一項研究結果的背后,雖然能夠得到其他若干研究數據的支持,但也總是出現對立的研究數據無情地打臉……(壹讀君仿佛能夠感受到科學家們相互打臉的快感)
拋開這些存有爭議的自然因素,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因素是人們在經歷冬天以后,春季的社交密度顯著上升,隨之而來要處理的矛盾沖突也不可避免地增多,再加上“春困”這一大多數人無法回避的生理現象,縱使窗外“無邊光景一時新”,然而“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睜開迷離的雙眼,恐怕腦海里想不到“在遼闊的東非大草原上,又到了一年xx的季節”之類令人臉紅心跳的畫面,而更多是發自內心的憂傷:
除了要處理令人焦頭爛額的人際關系,還要面對自己節后“胖了三斤又三斤”的圓潤體態在朋友圈里悲憤地立下“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的又一面flag。假期剛過便如此艱辛,又怎么會不傷春呢?
參考資料:
1.http://www.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explainer/2012/12/suicide_rate_season_there_more_suicides_in_spring_and_not_during_the_holidays.html
2.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atching-homelessness/201704/spring-blues
3.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805594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asonal_affective_disorder#Cause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ringtime_lethargy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asonal_effects_on_suicide_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