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浙江省注重水電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相結合,在建設生態水電方
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本文主要探討了浙江省泰順縣生態水電發展的現狀及對策。
【關鍵詞】泰順縣;生態水電;發展現狀;對策
生態水電建設就是統籌考慮水電建設對地貌、水土流失、生態系統、景觀等方面的不利影響,通過工程及管理措施,在水電供應的基礎上實現生態建設與水電建設的融合發展。
1、泰順縣生態水電發展的現狀
溫州市水能資源豐富,而泰順縣更是溫州市各縣市水能資源蘊藏量最多的縣。經初步統計泰順縣境內現有水電裝機總量達20.7萬kw,水電站年產值超2億元,為當地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貢獻。泰順縣水資源理論蘊藏量41.3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有32.21萬千瓦。而小水電由于開發建設時期的歷史條件制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逐步顯現,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如下:
1.1水資源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部分區域用水矛盾突出。
水電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綠色能源。泰順縣小水電近幾十年的發展,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保障工農業的用電,提高農民的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泰順縣縣委、縣政府站在全局的角度提出的“生態立縣、綠色崛起”戰略,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美麗鄉村”、“五水共治”等工作在全縣范圍如火如荼開展,小水電與其他方面的矛盾逐步顯現。主要體現在:水庫加大調節庫容需降低庫水位與環境景觀需保持一定水位的矛盾,電站引水發電造成的河道脫水減水段,發電用水與河道生態用水的矛盾。這些矛盾歸根到底是水資源配置問題,如何妥善解決是事關全局和十分迫切的,需政府部門和各利益相關方相當程度重視。
1.2河道水文情勢變化大,河道水環境生態問題逐步顯現。
泰順縣小水電眾多,遍布全縣,從調查情況看,確實造成了部分區域局部河段的斷流,出現“白灘”現象,河道的脫流減水還造成納污能力下降,從而使河道水質變差,不僅枯水期問題突出,即使在豐水期同樣存在。目前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已初具規模,對水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小水電開發引起的水文情勢變化帶來的河道水環境生態問題逐步突顯。但應該看到,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不存在根本的對立,如何利用水電開發帶來的有利方面,削除或減小不利影響是值得研究和采取的重要舉措。
1.3水資源綜合利用不夠全面充分,與社會需求差距漸大。
由于歷史條件制約,泰順縣小水電建設時對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方面考慮不夠全面充分,主要是對群眾生活用水、環境生態用水需求考慮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及要求的提高,差距和矛盾越來越大,而電站建設時缺少相應放水及流量監控設施建設,不進行適當改造和調整運行方式將難以滿足這些需求。另外,部分電站梯級之間發電流量不配套,也造成了水能資源不能充分利用。
1.4部分電站面貌較差,與周邊環境要求不甚協調。
大部分電站建設標準低,運行時間長,廠區環境臟亂差現象居多,尤其是早期建設的電站,廠房破損、樣式陳舊,不僅外觀差,還存有安全隱患。廠區環境現狀與周邊環境不甚協調,反差日益顯著,也與全縣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要求格格不入。對其進行環境改造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2、泰順縣發展生態水電的對策
生態水電可選擇以鄉、鎮片區為單元或以流域為單元開展,項目實施主體原則上應以國有水利建設項目法人、水利管理單位、鄉鎮為主,實行省級財政資金補助、地方配套的籌資方式。生態水電建設根據水電站所處區域、流域實際情況,按照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效果的原則,重點圍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建設工作。
2.1調節水電站下游河道生態流量。
一是增設放水設施,對一些引水式,特別是跨流域引水的電站,通過技術改造,增加放水設施(有條件可增設生態小機組),按照下游河道生態流量的需求,控制保持一定的下泄流量。二是修筑水電站下游河道攔水堰,結合河道治理,在水電站廠壩、梯級水電站之間的脫水、減水河段修筑生態治理堰壩、滾水壩、景觀堰等,擴大河道內積水面積,形成梯級水面,同時建設親水性堤岸,在保障電站下游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的同時,改善河道水景觀。三是安裝生態流量監控設施,按照不同流域、不同河流特征,確定電站的最小下泄流量及調控原則,并安裝生態流量監控設施,對生態流量進行動態管理。
2.2完善水電站生態運行模式。
水電站運行中,除保證發電與其他綜合利用效益外,必須保障下游河道生態健康。從水電站實際出發,建立生態運行模式,加強運行調度,調整運行方式,滿足河道基本功能,滿足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及其他用水需求。要加強水庫的水資源優化調度。通過蓄豐補枯,有效地提高下游的枯水期流量。要加強梯級電站運行的統一調度,除執行最小下泄流量外,在枯水期應做到電站上游的來水量當天下泄至下游,減少對下游日流量的影響。
2.3水電站與周邊環境協調相融。
通過農村水電站工程外部環境整治、上下游漂浮物清理等河道保潔及廠區環境綠化等措施,提高水電站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程度。
2.4水能資源綜合利用。
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水電站配套水庫功能,科學協調發電、防洪、供水的關系,由原來以發電為單一功能,轉向發電、供水、防洪等綜合功能,挖掘農村水電在“防洪水、保供水”等方面的巨大潛力。
2.5建立水電站有序退出機制。
按照流域規劃要求,對環境影響明顯、安全隱患突出,無法通過改造等手段解決的水電站,采取逐步淘汰拆除的方式,使水電站有序退出。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政府回購制度,對關停水電站給予合理補償。
3、結語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及自身擁有獨特優勢的前提下,生態水電站建設的發展前景非常開闊,生態水電站的建設所帶來的效益也將會更加明顯。小水電開發要與群眾利益、地方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走科學、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楊振.火電燃料消費過程對資源環境的影響評估[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
[2]趙建達,程夏蕾,朱效章.小水電開發中的環保和生態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9)
[3]姜富華.我國小水電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