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新疆瑪納斯河流域地理及水文狀況,強調了在該流域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從信息化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等角度入手,重點對信息化建設方案進行了詳細闡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發展策略
前言
時代以及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升,信息化技術在行業內的滲透與應用情況,也成為了社會評估各領域發展潛力的主要因素。新疆瑪納斯河流域,應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確保自身能夠與時代的發展更加適應。
1、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建設重要性
1.1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概況
新疆瑪納斯河位于天山北坡經濟開發區核心地帶,東經84°47′~85°31′,北緯43°40′~45°30′,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最高5242.5m。降水量和蒸發量受地形影響,變化比較有規律,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流域內土地總面積約1186萬畝,其中現有耕地面積約為357萬畝,礦產資源大多數分布在南部山區,主要有金礦、煤礦、石灰石礦等。人口組成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11.31萬人,占13.23%。河流是我國新疆地區防洪、發電、農業灌溉水的主要來源,對其加以管理,是確保其防洪等功能能夠順利實現的基礎。
1.2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建設重要性
1.2.1 是國家及政府的主要要求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了“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和“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任務,對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該流域應加強信息化建設,堅持響應并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提高自身發展水平,造福新疆一方。
1.2.2 有利于提高流域防治洪澇干旱災害能力
水利信息化是防汛抗旱決策的基礎,是正確分析和判斷防汛抗旱形勢、科學地制定調度方案的依據。水利信息系統的建立,將大大提高流域雨情、水情、旱情和災情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及傳輸的時效性,對其發展趨勢作出及時、準確的預測和預報,建立應急預警和響應機制,科學制定防汛抗旱調度方案,為決策部門科學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充分發揮已建工程的效益,把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2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策略
2.1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建設現狀
在國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新疆瑪納斯河流域有關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該流域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初顯成效,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解決:(1)信息監測覆蓋面不夠:目前,瑪河共建視頻監測站點4個、閘門自動控制系統3個,其他重點工程、渠首、分水口仍處于空白狀態,信息監測覆蓋面遠遠不夠。(2)數據存儲管理欠缺:目前,該流域僅有MS SQL Server 2000數據庫用于存儲水情數據,難以支撐現地水質、流量及視頻等各類信息的存儲需求。(3)通信網絡需升級改造:在未來,瑪河2M網絡將難以保障現地水質、流量采集信息、語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的實時傳輸需求,亟需進行升級改造,擴容帶寬。(4)業務應用支撐能力不足:缺乏全面的信息采集、傳輸與處理等信息化手段,管理仍采用傳統手段,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業務應用功能相對單一。(5)信息化保障措施不足:沒有特定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機構,缺乏安全體系,信息化保障措施不足。
2.2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發展策略
鑒于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建設工作存在的問題,應從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入手,在應用信息化技術的基礎上,擴大信息監測覆蓋面,升級并優化數據庫,提高其信息存儲量,同時,對2M網絡進行升級改造,以進一步滿足該流域的管理需求,確保其防洪、灌溉等功能,能夠更好的實現。另外,應優化信息采集系統,提高辦公的現代化水平,建立特定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機構,并完善安全體系,提高信息化保障力度,為系統運行安全性與穩定性的提升奠定基礎。
3、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化建設方案
3.1 信息系統建設框架設計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信息系統建設框架主要由以下模塊構成:(1)水利信息化保障環境:由水利信息化標準體系、安全體系、建設和運行管理機制、政策、投資和人才隊伍等要素構成。是支撐水利信息化不斷發展的基本保障。(2)水利信息系統運行環境:由水利信息網絡、服務器與存貯、機房和基礎支撐軟件等組成。(3)信息采集與工程監控:由信息采集和工程監控兩部分組成。分布面廣、硬件與軟件耦合度高,是水利信息工程與水利實體工程間的接口。(4)資源共享服務:由水利數據中心、門戶和信息安全三部分內容組成,可確保信息共享有效實現,是水利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核心。(5)綜合業務應用:由防汛抗旱應用、水資源調度、水利工程建設、水行政執法及水利電子政務等多個應用組成,功能具有綜合性。
3.2 信息化建設方案的實現
3.2.1 信息采集與工程監控
(1)信息采集:沿著瑪納斯湖,在肯瓦斯特水庫至瑪納斯河尾閭周邊的3個水文站、9個水庫、13個水閘、41個斷面共新建66個水位監測站點,接入已有的水位采集信息,完善水位信息采集體系。在新疆瑪納斯河流域 4680平方公里灌區范圍內,按照每80平方公里一個雨量站,共建設 59個雨量監測站點,完善雨量信息采集體系。接入水源地水質人工監測數據,污水處理廠水質在線自動監測數據,完善水質信息采集體系。(3)工程監控:沿著瑪納斯湖,在肯瓦斯特水庫至瑪納斯河尾閭周邊的29個水閘、2個河道整治建筑物、3個輸水干渠、2個樞紐、2個渡槽、1個沉砂池、2個水源地管線共新建41個視頻監視站點,擴大監控面。
3.2.2 資源共享
基于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與抽取技術,從基礎數據庫或其它主題數據庫按應用主題抽取,構成基礎數據庫,負責存貯基礎性和全局性的數據,主要包括水利空間數據、基礎水文數據、水利工程數據等、水資源數據等,解決數據庫存儲量不足的問題。
3.2.3 綜合業務系統
(1)綜合運用GIS、遙感以及多媒體等先進信息技術,為防汛值班提供氣象、水雨情、工情、災情等實時信息。(2)采用先進模型技術,建立瑪河洪水預報模型,結合各類監測預警信息,實現對洪水淹沒過程的實時模擬,提高預警水平。(3)充分利用數據庫、數據倉庫、GIS、遙感、GPS等技術,為瑪河流域水資源管理調度和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3.3 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
建立瑪納斯河流域水利信息化領導小組、瑪納斯河流域水利信息化辦公室,落實責任制,為信息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2)制度保障措施:遵循國家有關政務信息資源安全的法律、法規,建立流域信息安全組織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為信息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3)人才保障:加強人才培訓,為信息化建設提供人才保障。(4)制定應急預案,通過演練提高各成員單位對應急監測工作的重視程度。
4、結論
應將信息化管理系統應用到以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為代表的各流域管理工作中,從設計與實現兩個角度,提高系統應用的可行性,同時提出相應保障措施,以提高我國各流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念強,馬建明,萬金紅. 《中國河流名稱代碼》標準修訂的若干問題研究[J]. 人民長江,2013,44(04):99-102+106.
[2]盧曉晨. 信息化時代下國際河流水資源利用政府間合作法律問題探析[J]. 電子測試,2013,13(07):203-204.
[3]李莉,趙振江,石磊.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 江蘇水利,2014,S2(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