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期以來重建輕管、投入不足、體制不順、工程老化等問題給灌區管理工作帶來的被動和困難日益顯著,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維修養護責任的逐步落實,使工程管理步入常態化,工程管理逐步實現社會化和市場化。本文總結了石堡川灌區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可為灌區進一步深化工程管護提供借鑒,促進灌區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灌區;工程管理
一、灌區概況
渭南市石堡川水庫于1969年開工,1973年建成通水。水庫位于洛川縣石頭鎮盤曲河村,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城市供水、防洪、養殖、旅游等綜合利用的Ⅲ等中型水庫。灌區涉及渭南市白水縣、澄城縣、延安市洛川縣共三縣14個鄉(鎮)35萬畝農田灌溉,同時水庫還為白水縣、澄城縣兩縣縣城和部分農村人口供水。
石堡川水庫灌溉工程由樞紐、干渠、支渠、抽水站及田間工程五部分組成。樞紐工程由大壩、放水洞、泄洪洞、泄洪底洞、溢洪道五部分組成;干渠1條長48.5km;支渠、分支渠13條,總長263km;泵站8座,總裝機1879kw;斗渠349條,總長486.5km;分引渠2229條,長2213.5km。
二、灌區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石堡川水庫灌區通過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水庫除險加固項目、關中灌區改造世行貸款項目、維修養護等項目的實施,灌區工程狀況得到顯著改善。長期困擾灌區安全運行的近10座干渠土填方、8座渡槽、5座隧洞、7.8km的沿山渠道等“卡脖子”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近三分之一的支渠失修問題得到解決。使項目區內的灌溉設施老化失修、破損嚴重問題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保證了渠道輸水安全,工程運行狀況有所改觀,項目的實施已發揮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十多年來,石堡川管理局以“服務灌區群眾,加強工程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為方針,在工程管理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但由于種種原因,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2015年渭南市水務局依據水利部頒發的《水庫大壩安全鑒定辦法》,組織開展了石堡川水庫大壩安全鑒定,陜西省水利廳按規定對鑒定成果進行了審定,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對鑒定成果進行了核查,中省市一致認為石堡川水庫屬于“三類壩”應立即實施除險加固。
(2)干、支渠重點建筑物、退水渠、部分渠段建設標準低,年久失修,特別是跨渠交通橋多為不足4m寬的石拱橋,,已遠遠不能滿足目前的大型農業機械和交通運輸車輛通行,對灌溉行水和群眾生產生活造成普遍影響;
灌區信息化系統、灌溉方式、水量調配系統落后。
抽水灌區設備老化失修更為嚴重,渠系配套差,制約了4.78萬畝抽水灌區的整體發展和效益的全面發揮。
灌區經費不足,宣傳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強,渠道保護區侵占現象嚴重,項目建設配套資金不到位。
三、灌區工程存在問題的原因
(1)2002年雖然實施了石堡川水庫除險加固項目,但因投資限制,工程設計標準低,部分工程沒有實施。加之施工原材料漲價等原因,僅對影響壩體安全和影響運行的主體工程進行了加固和維修,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水庫存在的病害問題。
干、支渠改造主要通過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和關中灌區改造世行貸款項目進行的改造,改造首選段落為未襯砌段、填方段和預制塊襯砌段的渠道。渠系配套建筑物都以維修為主,加之近二十年運行,嚴重老化,已不能滿足目前社會發展的要求。
灌區沒有完整的信息傳送系統;灌溉方式依然以大水漫灌為主,水利用系數不足0.55;灌區渠系水量調配全部為螺桿式啟閉機。
抽水灌區渠系配套差,水量損失嚴重,導致水價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灌區群眾的用水積極性,制約著灌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灌區日常維修養護經費沒有落實到位,灌區日常管護不能全面落實,部分渠段及建筑物養護部到位,導致小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在行水期間導致隱患擴大,進一步增加了管理成本,形成了不良循環。社會上一些單位、村組和個人隨意侵占行水渠道保護區,甚至直接把保護區劃分為農民責任田,直接影響了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和行水安全。
項目資金基本都是按照中省市三級政府按比例承擔,因地方政府財政困難,配套資金不能足額到位。石堡川為自收自支、財政差補的市屬灌區,經營困難,在配套資金不能按時足額到位時,無法自籌解決資金缺口,影響了工程的全面完成。
四、以后加強工程管理的想法
建是基礎,管事關鍵。工程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管理單位的生存和發展,加強灌區水利工程管理應注意以下六個方面:
(1)轉變工程管理觀念,依法加強水利工程管理。
(2)營造愛護水利工程的輿論氛圍。通過各種形式,使灌形成區上下共同保護水利設施,依法保護水資源的良好局面。
(3)建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網絡,進一步加強水利工程職能部門的作用,強化水利工程管理意識、健全管理制度。
(4)健立工程管理制度,落實工程管理責任。
(5)突出工程重點部位的管理。加大巡查管理力度,發現問題及時研究對策,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6)整合灌區資源,加強對工程進行監督。灌區建立常效管理監督機制外,還必須依靠社會的、新聞媒體的、人大、政協的有力監督。真正使灌區管理單位走向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提高執法管理水平,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工程管理是基礎,用水管理是中心,組織管理是開展這些工作的組織保證,經營管理則是促進、鞏固與發展以上三方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采用經濟手段發揮工程最大效益的關鍵。根據新形勢下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加強水利工程管理,做好日常維修養護,把水利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管理工作上來,確保工程的安全運行和提高發揮工程的綜合效益,是水利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