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綜述了旬邑縣縣域基本情況,節水灌溉工程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工程管護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旬邑縣節水灌溉管護建議。
【關鍵詞】節水灌溉;管護;存在問題;建議
一、縣域基本情況
(一)自然條件:
旬邑縣位于陜西省中西部,咸陽市最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8°08′—108°52′,北緯34°57′—35°33′之間。根據其地貌特征可分為:東北部的土石山區和西南部的黃土高塬溝壑區;黃土高原溝壑區面積811平方公里,上覆為50—170米厚的黃土。整個塬面被平行排列的支黨河、梁渠溝、三水河、姜家河以及三水河支流蒼兒溝分割成底廟、張洪、清塬、土橋四大塬塊,使之呈溝深、塬高、水低的復雜地貌。
東北部馬欄、石門、清塬三個鄉鎮天然植被良好,林草資源豐富,80%屬國有森林,保水保土能力較好,而村有荒山及耕地處于山頭及半山坡上,植被較差,土壤屬于濕陷性黃土,保水性較差;西南部由于農業的發展,天然森林基本消失,土壤屬于黃土中的婁土,保水性較好,適于耕作。
旬邑縣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為2395小時。全年平均氣溫為8.9℃,平均氣溫為21.7℃,極端最高氣溫為36.6℃,極端最低氣溫為-24.3℃,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599.3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516.4毫米。
(二)社會經濟狀況:
旬邑縣轄14個鄉鎮,275個行政村。 2014年底全縣總人口為29.61萬人,農業勞動力25.53萬人,耕地面積46.25萬畝,農業人均耕地1.8畝。經濟以農業為主,作物以生產小麥、玉米和蘋果為主。旬邑縣屬于農業大縣,以農業經濟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生產力水平低下。
(三)自然災害情況:
多年以來,旬邑縣自然災害情況較為嚴重,比較大的災害性氣象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凍、大風和干熱風六大災害性天氣。其中干旱和冰雹的危害最大,平均春旱、伏旱和秋旱出現的頻率均達到38%以上。
二、節水灌溉工程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工程管護情況
旬邑縣地處渭北高塬,旱災時有發生,俗話說得好:“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古語也說:“有水無肥一半谷,有肥無水望天哭”。說明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有決定作用,在全縣的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旬邑縣節水灌溉現狀普遍存在建設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問題。灌區管理體制缺乏良性運行機制,灌區管理方式實行支渠以上的骨干工程屬國有國管,斗渠及其以下工程名義上屬集體所有,群眾管水組織管理, 運行成本高,設備標準低,投入速度趕不上目前灌溉工程的老化速度。其他節水灌溉工程由受益村村委會管理,由于投入節水灌溉設施成本高,村委會難以在資金上解決工程的維修及管護費用、往往把節水灌溉工程的管理運行以承包的名義給村民個人管理,工程剛修建還能正常運行二到三年時間,由于水費的收入不抵運行費用,而工程需要的管護費用及運行費用無法落實,工程不能正常運轉,導致工程停用閑置,工程設施逐步老化損毀。
三、加快加快節水灌溉管護改革,盡快使節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環
旬邑縣是農業大縣,近多年來隨著蘋果產業的崛起,蘋果種植面積達到24萬畝,已經成為旬邑縣的支柱產業。蘋果的種植是一項高投入的種植業,干旱缺水嚴重制約著蘋果的生產,遇到干旱年份蘋果生產嚴重減產并且果品質量嚴重下降,果農經濟損失慘重,嚴重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果農紛紛尋求有關部門要求在自己果園所在地灌溉。群眾修建節水灌溉工程熱情空前高漲,但是節水灌溉工程的后期管護滯后嚴重制約著節水灌溉設施效益的發揮。為了使節水灌溉設施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下面幾個方向入手。
(一)提高公眾責任意識
節水灌溉工程給當地的居民帶來極大的便利,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因此,節水灌溉工程的管護也需要廣大居民的參與。水利工程灌溉部門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加強對廣大群眾的教育,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讓他們深切感受節水灌溉工程帶來的益處,意識到水利工程的維護需要自己,并主動參與到水利工程的維護中來。更要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素質,防止水利工程的人為破壞。
(二)整合資金,加大投入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國家下撥的節水灌溉工程補貼資金常常不能落到實處,并且節水灌溉工程設計中不涉及管理房及儲水設施,使節水灌溉設施只能單一的在灌溉時運行,致使工程設施日常管理困難。相關部門應該建立水利工程管護的專項資金,確保資金能按時到位,確保資金不作他用。為了避免資金不足或周轉不利,應建立多元化的渠道,方便資金的籌措,為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護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資金捆綁使用,使得節水灌溉工程能夠和人畜飲水或者其他用水功能項目相結合,充分發揮水源作用,達到能使群眾隨時可以用水,最大效力的提高水利工程收入,形成工程管護有足夠的資金可用,確保人們合理及時用水。
(三)指明責任方
節水灌溉工程出現無人看管的現象,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工程歸屬者也是維護管理的主要責任人。但是,水利工程屬于國家基礎建設,歸屬權不明確,相應的維護工作也就無人負責。因此,在工程建設前,就明確指出水利工程歸屬權,也就是維護管理的責任方,讓整個工程在施工和維護階段都處在責任人的監管下,不僅能讓工程建設的質量得到保證,還能盡可能的延長水利工程的使用期,將水利工程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四)因地制宜,計量用水
根據各處節水灌溉工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計量用水的方案。一般來講,群眾用水量變化較大,可以采用“計水到戶、供水到戶”使得廣大用水群眾,讓大家從思想觀念上轉變過來,在相關人員的引領下,積極投身到水利工程的管護工作中,最終實現水利工程的可持續利用,更好地造福于大眾。
(五)培訓水利人才
一支專業的水利管護人才隊伍,能有效的提升水利工程管護的質量。因此,需要加強水利隊伍的人才建設。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決策,一方面,內部的培訓學習讓水利人員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還要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加強他們的責任心;另一方面,引進掌握先進技術的技術性人才,擴充人才隊伍,派遣那些專業知識扎實的高材生到水利建設中,從而讓管護水平得到整體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