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特定的自然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得其水土流失特點表現為分布廣、面積大、類型多。水土流失造成區域內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承載力退化,加劇了洪澇、干旱災害和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制約了區域內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區域開發以及全球氣候的影響,全疆水土保持工作任務艱巨。因此,應準確把握新疆水土保持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學化,來推動全疆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美麗新疆的建設目標。
【關鍵詞】新疆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思考
1、前言
新疆是我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尤以風蝕最甚。新疆的水土流失防治研究,應當依據當地特殊的自然、經濟社會以及水土流失特點,開展以防治水土流失為目的,提出具有干旱區水土保持普遍性和通用型的水土保持防治體系和治理模式,既可以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又可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而為建設美麗新疆和實現新疆夢做出水土保持貢獻。
2、新疆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的思考
水土保持區劃是確定水土流失防治途徑及技術體系的依據,是重點項目布局與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研究的基礎。從新疆的7個三級分區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其治理的方向各有不同。準噶爾盆地北部水源涵養生態維護區重點是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天山北坡人居環境農田防護區重點是生態景觀和農田防護,伊犁河谷減災蓄水區重點是災害防治和蓄水用水,吐哈盆地生態維護防沙區重點是生態保護和防沙治沙,塔里木盆地北部農田防護水源涵養區重點是農田防護和水源涵養,塔里木盆地南部農田防護防沙區重點在農田防護和治沙防沙。根據新疆的自然環境和水土流失情況,結合水土保持三級區劃結果,可將新疆地區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概括為以下幾種:
2.1平原生態經濟綜合治理開發型
以生態小流域為綜合治理單元,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與耕作措施,生態農業與開發農業、特色農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工程措施主要為防護性的堤壩,如鐵絲石籠壩、漿砌石、干砌石、柳樁與梢捆護岸等,防止河岸進一步被沖刷淘蝕,保護耕地、草場。生物措施主要通過護岸固灘林、經濟林、防護林等措施,即:通過綜合治理開發,農、林、牧、副、漁全面配套。各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進一步得到控制。其典型代表有烏什縣阿合亞小流域、輪臺縣卡爾塔河小流域、精河縣芒丁鄉小流域等。
2.2開發建設水土流失治理防護型
隨著新疆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因各類開發建設項目而導致的水土流失呈快速增加趨勢。尤其是新疆山丘地區有大量的煤礦、鉛鋅礦、建筑石礦,當地在采礦中破壞植被、造成大量的廢棄物,水土流失危害十分嚴重。例如頭屯河流域硫磺溝小流域,流域內主要有煤炭、石料、硫磺、頁巖、燒變巖等,尤其是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現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礦為龍頭的煤炭基地和以水泥廠為龍頭的礦產加工基地。因此,規劃主要以工程措施為主,結合生物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并加大了監督管理力度。使該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
2.3城鎮防洪型
該類型主要位于山區城鎮,其特點是結合城鎮防洪、供水和河道清障,修建高標準防洪堤和堰壩等水利設施,通過“路堤結合、渠堤結合”,河道疏浚整治和局部截彎取直,改善了山區城鎮和集鎮的防洪條件,同時結合河堤綠化,在上游封山育林,修建谷坊和山塘水庫,以改善小流域的生態環境和防洪條件。其主要代表有北疆地區的阿勒泰地區、伊犁地區。
2.4城鎮綠化型
新疆很多城市都是在戈壁荒漠區建立起來的,該區風沙大,風力強,植被覆蓋低。其特點是城區及周圍現有綠地覆蓋率不高,城市熱島效應突出,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景觀欠佳。通過進行城市內部及周邊綠化,改善了城鎮小氣候,使城鎮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和提高。目前治理效果比較突出如烏魯木齊市雅馬力克山綠化工程、庫爾勒市北山坡綠化工程。其主要措施通過修建水平階、水平溝,并借助先進的灌溉手段,如滴灌、微噴灌等,種植抗旱性樹種、草種,以增加地表覆蓋度,減小風力侵蝕對城市的危害。
2.5荒坡治理型
北疆沿天山一帶淺山丘陵區,其表層多為基巖風化剝落的碎石、巖屑,是侵蝕泥沙的主要來源,對下游綠洲危害嚴重,而且這些地方面積大,人口極稀少,人類經濟活動也較少,治理難度相對較大。因此,治理中必須通過政策優惠和扶持政策,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如吉木薩爾縣推廣的拍賣“四荒”政策,使農民積極投身到水土保持建設中,并且能真正受益。其治理采取的技術措施主要為修建坡面水平溝、水平階,溝道修建淤地壩、攔沙壩,運用抗旱造林技術,種植林草,發展當地有特色的經濟林果,還可利用當地的地形條件,發展自壓噴灌,進行灌溉。
2.6人工綠洲邊緣防風固沙型
新疆沙漠廣布,沙塵暴天氣頻繁,沙漠綠洲移動速度一般每年3~5m,高者達數10m,沙埋和沙化吞噬大量農田和牧場。通過新疆各族人民群眾多年的治理,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和田地區的策勒縣,在綠洲外圍建造防風固沙林帶,以楊樹、榆樹為主,在半固定的沙丘間低地,成片營造檉柳、沙拐棗等灌木,在灌木前沿種植各種沙生抗逆性較強的草本植物,形成草、灌、喬相結合的綜合防護體系。
2.7天然綠洲植被恢復型
這種類型突出的表現在一些較大的河流下游,如南疆的塔里木河,北疆的瑪納斯河,由于上游用水的增加,造成下游水量的減少,下游湖泊干涸,大片的胡楊林、荒漠植被日趨衰敗,已瀕臨消亡。由于這些地區相對偏遠,采取人工措施進行治理不僅投資大,效益低,而且會人為改變當地生態循環系統,造成生物物種的單一性。因此,在這些地區應采用人工輔助措施進行植被恢復,如采取封禁治理、人工補播、植被病蟲害防治、引洪漫灌和增加生態用水等手段進行改良,以恢復天然綠洲往日的生機。
3、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開發特色經濟模式、生態旅游型模式、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防治模式等已越來越廣泛地在各地的水土保持工作中得到了應用。
參考文獻:
[1]孜來汗·達吾提,努爾巴依·阿布都沙力克.新疆水土流失時空分布規律性研究與防治對策[J].新疆農業科學,2010,47(3):600-606
[2]楊順利,金綏慶,黨維勤.關于新疆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3(12):10-12.